“背后有人在做工作。”
周启明一个人,还没这么大的能量,能同时影响到几家不同背景的大企业。
他的手,伸不了那么长,说的话,也没那么大分量。
背后,肯定还有人。
一个藏在更深处,手腕更高明的人。
林昭远拿起内线电话,拨了楚瑶的号码。
“来我办公室一趟。”
楚瑶很快就到了,一身干练的职业装,手里拿着笔记本。
“林市长。”
“坐。”
林昭源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你通过你自己的渠道去打听一下最近省里是不是有什么关于临江化工厂的风声。”
“别惊动任何人。”
“我只要一个结果,到底是谁在外面说我们的是非。”
“明白。”
楚瑶没有多问一个字,点了点头就出去了。
她办事,林昭远放心。
等待消息的两天里,林昭远把之前所有的事情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
从自己被调来临江开始。
市里组织的专家组,对自己提交的方案百般挑剔,处处掣肘。
向省发改委申请专项资金,石沉大海,连个正式的回复都没有。
现在连自己找来的投资方,也被人精准地“劝退”了。
这一连串的打击,看似都和周启明脱不了干系。
但串起来看,就发现不对劲了。
周启明在临江市的影响力主要在行政系统内部。
他能给专家组施压,能通过市里的渠道卡住一些流程。
但他怎么可能影响到省发改委的决策?
又怎么能让华海化工这样的央企和东升集团这样的民营巨头同时改变主意?
这三件事,涉及了学术界、省级行政单位、还有顶级的资本圈。
这三条线,凭一个周启明,根本不可能同时操纵。
他背后,一定有个人。
一个能量比他大得多,手段也老练得多的“高人”。
两天后的下午,楚瑶再次敲响了林昭远的门。
“林市长问到一点东西。”
“说。”
“不是一个人说的,是好几个不同渠道传出来的风声。”
“都指向一个模糊的方向。”
“省里的声音。”
“据说有位老师不看好这个项目。”
“提醒那些想投钱的人,临江这盘棋很复杂,现在进去容易当炮灰。”
老师?
林昭远脑子里嗡的一声。
这个称呼,太有指向性了。
在省里这个圈子,能被人尊称一声“老师”,而且有这么大影响力的掰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所有线索瞬间串联起来。
周启明、省发改委、资本圈……
那个隐藏的操盘手,形象在林昭远脑中逐渐清晰。
“楚瑶马上去查一个人。”
“冯渊。”
“退休的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查他所有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和周启明的交集。”
“还有他以前在大学当过教授,看看他的门生故旧现在都在什么位置上。”
“是!”
楚瑶的表情也严肃起来,她立刻意识到这个名字的分量。
半天之后,一份关于冯渊的详细资料就放在了林昭远的桌上。
冯渊,65岁,退休前是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正厅级。
更早之前在省委党校和江海大学都当过客座教授,主讲经济政策和区域发展。
资料上,密密麻麻地罗列着他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