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休息后,何雨柱和娄晓娥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对于两个都经历了大风大浪、且对未来充满渴望的人来说,温存与叙旧固然重要,但如何携手打拼事业,才是当下的核心。
何雨柱将娄晓娥带到了“味源”小院。看着这间声名鹊起的私房菜馆,娄晓娥眼中充满了好奇和赞赏。何雨柱又带她去看了东城分店,正值饭点,店里人头攒动,生意火爆的景象让她大为震动。
“真没想到,柱哥,你在北地竟然打下了这样一片基业!”娄晓娥由衷地感叹,她原本以为何雨柱只是初步站稳脚跟,没想到已是如此规模。
回到临时住所,两人摊开账本、计划书,开始了第一次正式的商业会谈。然而,分歧很快出现。
娄晓娥看着“味源”和分店的账目,秀眉微蹙:“柱哥,你的生意很好,现金流也不错。但是,管理上……太粗放了。很多开支没有明细,采购成本波动很大,全靠经验。员工的职责也不清晰,奖罚不够分明。这在香港是行不通的,不利于长期发展和吸引投资。”
她拿出随身带来的公文包,取出一份份文件:“这是我带来的香港公司的一些管理制度样本,财务流程、人事架构、绩效考核……我觉得我们需要尽快引入这些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规范起来。”
何雨柱接过那些密密麻麻写着英文和繁体字、充斥着各种图表术语的文件,眉头也皱了起来。他承认娄晓娥说得有道理,但他也有他的顾虑。
“娥子,你说得对。但是,”他放下文件,语气沉稳,“这里是四九城,不是香港。很多东西不能生搬硬套。你说的这些制度很好,很科学,但如果一下子全压下来,情。”
他指着账本:“你看,采购成本波动,是因为现在的物资供应就是这样,很多时候要靠人情、靠关系才能拿到好货,这不是单纯靠制度能解决的。员工的奖罚,现在更多是靠我盯着,大家讲情分、看表现,一下子变成冷冰冰的条条框框,可能会寒了老伙计们的心。”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而且,咱们的生意核心是厨艺,是味道。这些东西,很多时候靠的是师傅的手感和经验,不是流水线作业。过于死板的流程,可能会扼杀创造性。”
娄晓娥认真听着,没有反驳。她意识到,何雨柱并非顽固不化,而是基于对内地实际情况的深刻理解。他的管理方式看似“土”,却有效,蕴含着一种中式的人情世故和灵活性。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柱哥。”她思索着说,“不能全盘照搬,但要逐步规范。比如财务,可以先建立清晰的账目制度,每一笔进出都有记录,但审批权限可以暂时灵活。人事上,可以先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基本的考勤和奖励办法,但具体执行还是你把握分寸,注重实效。”
何雨柱眼睛一亮:“这个思路好!中西合璧,取其精华。你的科学管理是骨架,能让企业更健康、更规范;我的人情经验和灵活处理是血肉,能让企业更有温度、更适应这里的土壤。咱们结合起来,慢慢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自己的管理模式。”
两人相视一笑,刚才那点分歧瞬间化为共同探索的动力。娄晓娥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国际视野,何雨柱则拥有深厚的本土经验和人情练达。他们的结合,不仅仅是夫妻团聚,更是两种商业文化和思维的碰撞与融合,预示着未来的事业必将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