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源”的火爆和南下计划的雏形,让何雨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感受到人才的短缺。他的核心团队虽然各具特色,但面对即将到来的快速扩张,无论是管理、技术还是业务层面,都急需补充新鲜血液,搭建一个更加庞大和稳固的班底。
他的招募计划悄然启动,目标明确,渠道多样。
首先,他找到了钱会计师。这位老先生如今已是“味源”的财务支柱,作风严谨,人脉也多在文化界和过去的工商界。
“钱先生,‘味源’的账目您也看到了,未来一旦启动连锁,财务工作量会倍增。您这边,有没有信得过的、懂财务的年轻人?或者您以前的老同事、学生,有没有赋闲在家、业务能力强的?”何雨柱态度诚恳地问。
钱会计师推了推眼镜,沉吟片刻:“倒是有两个。一个是我以前的学生,小伙子脑子活,算账是一把好手,就是家里成分有点高,一直没找到正式工作,在街道打零工。另一个是我旧相识,老财务了,以前在大厂子干过,人特别本分可靠,就是年纪稍大了点。”
“成分不是问题,现在讲究实事求是。年纪大经验足更好!”何雨柱立刻拍板,“麻烦您尽快联系他们,带来我见见。待遇从优。”
很快,一位戴着深度眼镜、略显拘谨但眼神聪慧的年轻人和一位头发花白、衣着整洁、神态沉稳的老先生被钱会计师带来了。何雨柱分别与他们谈了话,考察了他们的专业能力,最终决定都留下。年轻人脑子活,可以培养做未来的财务主管;老先生经验老道,正好负责账目稽核和制度建设。财务团队的骨架初步搭成。
其次,他在于莉南下前,就叮嘱她留意广州那边的人才市场。
“如果有遇到可靠的、脑子灵光的南方本地人,懂点业务,或者只是肯学能吃苦的,也可以留意一下。未来我们的生意肯定要做到南方去,需要自己人。”于莉将此牢记在心。
此外,何雨柱还让冉秋叶帮忙物色。
“秋叶,你认识的文化人多。有没有一些刚从各地回来的、有真才实学但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知识分子?不一定非要学文的,学经济的、学管理的,甚至学机械的(为食品加工厂准备),都可以。关键是人有本事,肯踏实干。”
冉秋叶对此很上心,通过自己的老师、同学关系,真的为何雨柱推荐了几个刚从西北干校回来、生活窘迫但专业知识扎实的中年知识分子。何雨柱亲自面试,与他们畅谈未来的发展规划,描绘商业蓝图。他那超前的眼光和务实的态度,深深打动了这些经历过磨难、渴望重新实现价值的人,纷纷表示愿意加入。
对于基层骨干,何雨柱重点内部培养。他正式找马华和刘岚谈了一次话。
“马华,以后后厨这一摊,你得彻底挑起来。不光要手艺好,还得会管人,会核算成本,会安排采购。‘味源’就是你的试验田,干好了,以后新店的后厨都归你管。”
马华激动得脸通红,搓着手:“师傅!您放心!我肯定好好干!绝不给您丢人!”
“刘岚,你脑子活,嘴皮子利索。前台接待、客户关系、甚至以后的营销推广,你得学起来。‘味源’的客人非富即贵,怎么让他们满意,怎么让他们带更多朋友来,这里头学问大着呢。”
刘岚眼睛放光,她早就厌倦了整天窝在后厨:“何师傅!我保证学好!让咱们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何雨柱有计划地将一些管理权限下放给他们,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他还定期组织小范围的学习会,请钱会计师讲成本控制,请冉秋叶讲服务礼仪和沟通技巧,甚至自己亲自讲解菜品创新和品质管理。
一个以何雨柱为核心,涵盖财务、文化、医疗、厨艺、经营管理等多个领域,融合了老中青三代、内部提拔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初步班底,正在悄然形成。虽然还很稚嫩,但已显露出强大的潜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