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政策暖风,蠢蠢欲动(1 / 1)

时间的车轮碾过寒冬,驶入了万物复苏的春季。政治气候的回暖,不再仅仅是何雨柱等少数人的敏锐感知,而是逐渐变成了越来越多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现实。广播里的社论,报纸上的文章,虽然依旧带着固有的框架,但词汇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经济建设”、“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些字眼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分量也越来越重。

街道上的变化更为直观。那些曾经遍布墙头、墨迹淋漓的大字报残迹被进一步清理,换上了鼓励生产、美化环境的新标语。市场管理似乎不再那么严苛,郊区农民挑着自家产的少量蔬菜鸡蛋进城售卖,市管队的人有时看见了,也只是挥挥手让他们去指定的边缘角落,不再像过去那样如临大敌、驱赶没收。

厂里的变化更是显而易见。杨厂长在大会小会上强调生产的底气足了很多,甚至开始讨论引进新设备、技术革新的话题。车间里关于奖金和福利的议论渐渐多了起来,虽然还没有具体方案,但一种hoeful的情绪在工人中间弥漫。

何雨柱身处车间,感受着这股日渐强劲的“政策暖风”,心中的计划也随之加速运转。他知道,蛰伏的日子即将结束,腾飞的时刻正在逼近。机会窗口已经打开,但窗口期有多长,谁也无法预料。必须抓住这最早的时机,果断行动。

他开始更加积极地利用一切渠道收集信息。下班后,他会有意无意地找阎埠贵下棋,从这位精于算计、消息灵通的三大爷口中套话。

“三大爷,听说最近上面有新精神了?要搞活经济?”何雨柱看似随意地落下一子。

阎埠贵推推眼镜,压低声音:“可不是嘛!风向往回转喽。听说南方那边搞得挺热闹,个体户、小商小贩都冒出来了。咱们这四九城,估计也快了。”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看了何雨柱一眼,“雨柱啊,你这‘味源’……是不是该有点动静了?”

何雨柱心中一动,面上却不露声色:“嗨,我就是个厨子,能有什么动静。先把食堂本职工作干好呗。”

阎埠贵嘿嘿一笑,不再多说,但那眼神分明写着“我懂”。

何雨柱也更加留意来自南方的消息。于莉通过“小泥鳅”带来的,不仅仅是黄金和外币券,还有一些零碎的、关于广州那边市场更加活跃、政策更加宽松的信息。这些信息碎片拼凑起来,进一步印证了他的判断。

一个周末,他悄悄去了一趟“味源”。小院依旧紧闭,但站在门外,他能感受到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他拿出钥匙,打开那把已经有些锈蚀的锁,推门走了进去。

院子里积了一层薄灰,但格局依旧,灶台冰冷,桌椅蒙尘。何雨柱缓缓走过每一个角落,手指拂过冰冷的灶台,仿佛能感受到昔日炉火的温度。他的目光锐利而充满期待。

“是时候了……”他低声自语。政策的松动,意味着他可以更加大胆地迈出第一步。重启“味源”私房菜馆,不再仅仅是一个梦想,而是一个可以提上日程的具体行动计划。

但他并没有被兴奋冲昏头脑。他深知,虽然大环境缓和,但绝非一帆风顺。李怀德那样的人依然在位,工商局的调查阴影并未完全散去。第一步必须迈得稳,迈得巧,要在政策允许的框架内,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

他开始在脑中细化重启方案:如何向街道和工商部门申请?用什么名目?(“恢复传统风味小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初期接待哪些客户以确保安全?食材来源如何解释?启动资金如何逐步洗白投入?

一个个问题在他脑中盘旋、碰撞、逐渐形成清晰的步骤。蠢蠢欲动的不只是他的心,更是他沉寂已久的事业雄心。他站在院中,望着四九城初春略显灰蒙的天空,眼中却仿佛已看到了“味源”重张时宾客盈门、香气四溢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