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源”私房菜馆的重张开业,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四九城某个特定的圈子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老饕们奔走相告,欣喜于又能品尝到那令人魂牵梦萦的极致美味;旧日的人脉关系重新连接,推杯换盏间,信息与情谊悄然流动。何雨柱忙碌地穿梭于厨房与雅间之间,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笑容,应对自如,仿佛又回到了风暴之前的时光。
然而,在这事业初步复兴的繁华背后,何雨柱的内心却并非全然轻松。香港的召唤愈发清晰,南方的窗口即将打开,这让他与身边几位女性的关系,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微妙而危险的平衡之中。
娄晓娥的来信频率悄然增加,虽然依旧谨慎,但字里行间期盼团聚的急切几乎要溢出纸面。“父亲常念叨,若有你在,公司规模必能再上数层楼”、“香江夜景甚美,唯缺一人同赏”、“近日学煲广式靓汤,盼你能早日尝到”……每一封信,都是一份甜蜜的负担,压在他心头,提醒着他远方的承诺和责任。他将这些信仔细收好,夜深人静时取出摩挲,心中既有思念,也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愧疚。
这种愧疚,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丁秋楠。她依旧沉静如水,专注于她的医学世界和厂里的健康保健工作。但她看何雨柱的眼神,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依赖和温柔。她会在他连续炒菜后,默默递上一杯泡好的胖大海金银花茶;会在得知他胃不舒服时,仔细包好药片,写上服用方法;会在偶尔的闲暇时,和他聊起医院里的趣事,眼神明亮,笑容温和。她的关心细碎而实在,如同涓涓细流,无声地浸润着他。何雨柱享受着这份宁静的温暖,却无法回应更多,这让他时常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冉秋叶则是另一种情愫。重回校园的她,如同重新焕发生机的兰草,愈发显得知性而优雅。她会拿来学生写的趣味作文与他分享,会和他讨论某本书里的观点,眼眸中闪烁着思想碰撞的火花。一次雨后,她撑着一把油纸伞来到“味源”,发梢沾着细密的水珠,笑着递给他一包新出的龙井:“学生家长送的,想着你或许喜欢。你这里的茶,总该配得好些。”那一刻,她身上融合了教师的端庄与文艺女青年的浪漫,让何雨柱的心弦微微一动。他知道,她对他有好感,这种好感建立在精神层面的欣赏之上,纯粹而美好,他却不知该如何安放。
而于莉,则是四人中最具张力的一环。她从南方归来后,眼界大开,干劲更足,全身心扑在协助何雨柱拓展商业版图上。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执行者,开始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有时甚至会与何雨柱争论。
“柱子哥,广州那边现在小型录音机火得不得了,利润空间极大!我们这次带的钱,完全可以全部吃进一批,绝对抢手!”于莉兴奋地拿着一份简陋的商品清单,眼睛里闪烁着对财富的渴望。
何雨柱却相对谨慎:“利润大,风险也大。目标太大,运输也成问题。先稳扎稳打,用这批电子表和计算器试试水,打通关节最重要。”
“可机会不等人啊!”于莉有些急,“等别人都做起来了,我们就只能喝汤了!”
“于莉,”何雨柱看着她,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我们要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打通一条能长期、稳定走的渠道,比赚一笔快钱重要十倍。听我的。”
于莉抿了抿嘴,似乎有些不服气,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好吧,听你的。”但她眼底那一闪而逝的野心与不甘,何雨柱看得清清楚楚。她对他的感情,混杂着崇拜、依赖、利益捆绑,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男女之情,这让她既是最得力的助手,也可能是最不稳定的因素。
何雨柱站在“味源”二楼的窗前,看着窗外渐沉的夜色,心中五味杂陈。娄晓娥的期盼、丁秋楠的温情、冉秋叶的倾慕、于莉的野心与忠诚……这四份截然不同的情感,如同四股力量不同的水流,缠绕着他,推动着他,也让他时时感到一种难以把握的失控感。
他无法给予任何人完整的承诺,至少在眼下这个阶段。他的大部分心力必须放在事业上,放在应对潜在的危机上。他只能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种脆弱的平衡,给予她们力所能及的关怀和庇护,却无法更深地回应任何一段感情。
这种平衡能维持多久?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知道,任何一方的倾斜,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打破眼下这来之不易的平静局面。而一场来自过去的风暴,正悄然酝酿,即将无情地扑向他,考验这本就微妙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