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政策微调,寒意稍减(1 / 1)

u001b+漫长的寒冬似乎终于显露出一丝疲态。尽管气温依旧很低,政治空气依旧严肃,但一些极其细微却又明确无误的变化,开始如同冰封河面下的第一缕潜流,悄然涌动着。

最先察觉到这种变化的,是像何雨柱这样对政策和风向有着敏锐嗅觉,且一直通过各种渠道艰难获取外界信息的人。车间里的广播,播放社论和最高指示的语调似乎不再像过去那般时刻充满火药味,偶尔会夹杂进几句关于“恢复生产”、“整顿秩序”、“抓革命促生产”的提法。

厂里开会时,领导讲话的内容也开始发生微妙转向。虽然依旧强调“斗争”,但“生产”二字的权重明显增加了。以前动不动就停产的“学习班”和“批判会”频率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关于技术革新、安全生产、提高产量的动员会。

街道上的变化则更直观一些。那些铺天盖地、层层覆盖的大字报更新速度变慢了,有些旧的被风雨侵蚀脱落,也无人再去张贴新的。戴着红袖章、横冲直撞的狂热青年身影似乎少了些,市面虽然依旧萧条,但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感,稍稍缓解了一点点。

何雨柱像一头蛰伏已久、感官敏锐的猎豹,捕捉着空气中每一丝气味和声音的变化。他仔细阅读着《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上那些字斟句酌的社论和文章,从字里行间解读着背后的深意。他留意着杨厂长等领导在偶尔下车间时,脸上表情是依旧凝重,还是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缓和。

一天中午在食堂吃饭,他听到邻桌两个老工人在低声交谈:

“听说了吗?三车间那个因为说错话被停职的李技术员,好像要回来了?”

“真的假的?不是说问题很严重吗?”

“谁知道呢……兴许是……风头过去点了?上面好像是有新精神了,要‘团结大多数’,‘扩大教育面,缩小打击面’……”

两个老工人声音压得极低,很快又岔开了话题。但何雨柱的心却猛地一动。

晚上,他悄悄找到阎埠贵下棋。阎埠贵虽然胆小怕事,但毕竟是文化人,对政策和风向的解读有时比普通人更精准。何雨柱摆着棋子,貌似随意地感慨:“三大爷,最近这广播里,老是提‘生产’‘秩序’,这风向……是不是有点变了?”

阎埠贵推了推眼镜,警惕地四下看了看,才压低声音,带着点知识分子的分析口吻:“嗯……依我看啊,这上面也是没办法。老是这么乱下去,工厂不冒烟,地里不长庄稼,吃什么?喝什么?这江山……终究还是要稳住的嘛。所以啊,‘整顿’‘恢复’是必然的。不过,”他话锋一转,又谨慎起来,“大的方向不会变,咱们呐,还是得谨慎,别当出头鸟。”

何雨柱点点头,不再多问。阎埠贵的话,印证了他的判断。持续数年的疯狂风暴,确实显露出了微弱但明确的缓和迹象。高层似乎意识到无休止的内耗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开始尝试将社会的齿轮重新拨回“运行”而不仅仅是“斗争”的轨道。

这股“政策暖风”虽然微弱,却让何雨柱的精神为之一振!他等待这个机会已经太久太久了。蛰伏是为了生存,但绝不是他的终点。他的目光开始越过车间的机床、越过街道食堂的灶台,投向更远的地方。

“味源”私房菜馆那紧闭的大门、系统空间里积累的那些财富(黄金、外币、古董)、娄晓娥来自香港的信件、于莉的管理才能、丁秋楠的专业知识、冉秋叶的文化素养……所有这些被压抑已久的资源和渴望,都在他心中蠢蠢欲动。

他知道,行动的时候快要到了。必须抓住这最早的机会,利用这乍暖还寒的时机,为即将到来的复苏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但具体该从哪里入手?如何行动才能既抓住先机,又不至于过于冒进而成为靶子?这需要极其精准的判断和谨慎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