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一凡点击“提交任务”按钮时,整个开阳部门的任务系统,都仿佛为之震动了一下。
那个挂在S级任务榜首长达半个月,被无数人认为不可能由单人完成的“核心日志深度整理”任务,状态悄然变成了“已完成”。
提交的瞬间,古一凡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他只是平静地关闭了光幕,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恢复着这些天来消耗巨大的精力。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他的成果,已经被直接传送到了开阳首席技术官办公室的服务器里。接下来,就是等待裁决的时刻。
仅仅过了不到半个小时,他的个人终端就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提示音。
不是系统通知,而是一个加密的通讯请求。
发起者——铁工。
开阳三位首席技术官之一,主管工程建造与技术档案管理,以严谨、刻板、不近人情而著称。这次S级任务的最终审核人,也正是他。
古一凡心中一动,接通了通讯。
光幕上,出现了一个身材高大,面容如同刀削斧凿般的中年男人。他没有像墨工那样胡子拉碴,而是打理得一丝不苟。他没有坐在办公室里,背景似乎是一个巨大的、正在建造中的星舰骨架。
“古一凡。”铁工的声音,像是金属在摩擦,冰冷而精确。
“铁工阁下。”古一凡微微欠身。
“你的数据库,我看了。”铁工开门见山,没有任何寒暄,“结构很清晰,分类很合理,标签系统……很有创意。”
他用了“很有创意”这个词,这对于从不轻易夸人的铁工来说,已经是极高的评价。
但他话锋一转:“但是,光是整理历史,没有意义。我要知道,你从这些故纸堆里,看到了什么?对于开阳未来的日志管理工作,你有什么看法?”
这个问题,在意料之中。
铁工要的,从来不是一个只会埋头苦干的档案管理员,而是一个能从历史中看到未来,能为开预见风险、提供方向的战略性人才。
古一凡没有丝毫慌乱,他早已为此做好了准备。
“铁工阁下,通过这次整理,我看到了三点。或者说,是三个潜在的风险和机遇。”
“第一,信息孤岛问题。开阳的日志,只记录了开阳本身。但很多重大技术项目,都是跨部门协作的。我们看不到天璇的生物数据,也看不到玉衡的社会模型。这导致我们在复盘一些复杂项目时,视野是片面的。所以我建议,建立一个‘跨部门日志共享平台’,在确保安全和权限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向协作部门开放部分日志的只读权限,形成数据合力。”
铁工静静地听着,眼神中第一次有了一丝波动。
“第二,效率低下问题。我们依然在用人力去审计和分析海量的日志,这在未来数据量爆炸的时代,是不可持续的。我建议,引入‘智能日志分析系统’。通过训练AI模型,让它自动去发现日志中的异常波动、潜在关联和风险预警。将人力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高层面的决策和分析。”
“第三,安全防护问题。日志是天枢的记忆,也是我们的弱点。一旦被篡改或窃取,后果不堪设想。现有的防护机制,多为被动防御。我建议,建立一套‘主动式日志安全防护机制’。利用我之前提到的智能分析系统,对所有访问日志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行为画像。任何偏离正常行为模式的访问,都会被立刻标记、隔离,甚至进行反向追踪。把威胁,挡在造成损害之前。”
古一凡一口气说完了自己的三大规划。
这不仅仅是对一个S级任务的总结,更是他对一个部门未来发展的完整蓝图!
通讯那头的铁工,陷入了长久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