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六章 投资计划(1 / 2)

萧义琛觉得,‘良臣’就是要既有本事又听话的能臣。而大臣们显然并不这么想:做‘良臣’就要利国利民心怀天下苍生,至于皇帝高不高兴,这种小事完全不需要在意。

本以为这严文通看起来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都属于十分温和的,年纪不到四十,性子稳当、办事也很老练,让人觉得至少比起那些憋着要气死皇帝、好当直臣名垂青史的老头子们要懂得变通,结果发现他只是处事更为圆融、更会打太极罢了,骨子里还是老一套。

短短的一个多月,除了内阁首辅之外,打的打换的换,萧义琛已经尝试替换掉了好几名朝中的一二品大员,但事实上似乎完全没达到他预期的效果——挨板子的不服气,被提拔的也不领情。

萧义琛越想越是恼火,随手抓起一本奏折来,发泄地朝门口丢了出去。

旁边伺候笔墨的小太监见状,立刻像只狗子一样赶忙奔了过去,弯腰将那奏折捡起来。刚一抬头,正瞧见扮作普通民妇的铁狐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愣了片刻,竟是差点没认出来,唬得心里一慌,扑通跪倒:

“奴才拜见秋嫔娘娘!”

正在气头上的萧义琛闻言一转脸,见铁狐装扮正向他叩头行礼,便一摆手问道:“事情办得如何了?”

铁狐上前几步,双手呈上一根金条。

萧义琛拿那金条拿在手里掂了掂,见上面清晰烙印着宁王府的火印和编号,不由勾勾唇角:

“看来,关小朵说的都是真的?”

铁狐点头:“福记粮行的那处秘密库房里,共存有黄金一百万零三千两百两——包括您手上的这根金条在内。”

一根小小的金条,令萧义琛满肚子的火气立刻烟消云散,他看了看铁狐这身打扮,不由戏谑道:“小小的粮行而已,有必要如此重视么?亲自跑了一趟不说,还要特意打扮成这样吗?”

铁狐却正色道:“皇上,京城的福记可不是寻常的粮行。他们当家的名叫福威,其父曾在军中效力,伤退后在老家务农,与宁王乃是过命的交情。当初查访这笔黄金时,我便怀疑有可能是他在暗中弄鬼,但也十分忌惮其江湖势力,锦衣卫也不敢轻举妄动。”

看来,锦衣卫真是暗中做了不少功课。

“一百多万两啊……”

萧义琛双目微合,想象着它们陈列在库房里的壮观景象:“听说在黑市,买凶杀人也不过五百两黄金——这么多金子,都足以煽动军队哗变、朝臣谋反了。”

说着,他又看了铁狐一眼:“从得到消息到找到黄金不过短短几日,这件事情你办得漂亮,朕得重重赏你。”

铁狐闻言,再次叩头谢恩。

萧义琛又问:“不过,你怎么知道东西会在关小朵手里呢?她似乎跟此事毫不相干啊。”

铁狐神秘地一笑:“我在诏狱审问过她,当时她并没有说实话。其实臣妾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是值得一试。只是,臣妾身为锦衣卫,碍于身份不便出面,不得已还要劳烦皇上亲自前往查访,说来实在惭愧得很。”

“总之,还是你会办事!朕也算是没有白跑这一趟,收获颇丰嘛。”

萧义琛满意地看着手里的黄金,却又叹气道:“唉,为了修个园子,内务府催银子催了好几遍,户部却迟迟不肯拨款,眼看着就要停工!那严文通却只管看朕的笑话,着实可恶得很!”

话说到此处,萧义琛不禁又有点发愁:黄金是找到了,然后呢?收归回国库吗?……就凭严文通的本事,估计着不出三天,就能光明正大地给霍霍个精光!

什么前年借的粮、去年借的米、上个月挂的帐——上个月筹措赈灾款时他也说国库没钱,但事实上却在十天之内就拿出了五十万两银子!天知道他是怎么变出来的?就算是拆东墙补西墙,那也得有墙可拆吧?

这一波操作,萧义琛是服气的。论起算帐做帐的本事,萧义琛觉得自己可能玩不过这老滑头。

所以,眼下这笔黄金坚决不能进国库!至少现在不行。

萧义琛的第二选择就是内务府的小金库。

内务府十二监,虽说平时除了找户部拿银子之外跟严文通再没什么交集,但内务府总管并不是太监,那也是朝廷正二品大员啊!小金库里一下子多出这么多黄金,就算底下人再怎么保密,内务府总管大臣也不可能不知道——他知道了,那么朝中大臣们也就都知道了。

到那时候,估计严文通闭着眼都能编出一万多种正当理由,然后赶着马车把黄金全都运回国库去。第二天你想再管他要钱,他依然能理直气壮地说:‘真没钱,不信你去查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