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娶新媳妇喽!(2 / 2)

破浪三十年 汗青 2802 字 1个月前

伴娘是未出嫁的少女,虽然对刘根的举动很是厌烦,但又害羞,羞于说出口。车上地方小,她没地方躲,只能往旁边挪挪身子。

刘根不但不收手,还得寸进尺,故意往伴娘身上靠。

刘根的小动作被同行的许志远尽收眼底,他怕明说刘根,大家都尴尬,便故意问道:“这位小兄弟,你是不是寒冬腊月的生?”

刘根一愣,挠挠头干笑道:“这我还真不知道,没问过俺娘。”

郑自强反应快,立刻接话道:“这还用问?刘根肯定是腊月的生,要不咋老是冻(动)手冻(动)脚的!”

他这么一说,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刘根也尴尬地咧嘴笑笑,再也不敢搞小动作了。

小四轮进了城,都是平坦的柏油路,车不但跑得快了,也不再晃动,眨眼功夫便开到石勇家附近。

石勇家虽不在县城里,但紧挨着城区,家门口铺的是砂浆路,即使下过雨也不会趟泥,比乡下的泥路好得多。

“响”提前下了车,吹着欢快的曲子走在前面。

在院里玩耍的几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听见吹唢呐的声音,兴奋地喊着“新媳妇来了!”赶紧往外跑。

小四轮缓缓停在石勇家门口,刘根毕竟是不速之客,他意识到参加石勇的婚礼有些尴尬,他悄悄下车,趁大家没注意溜走了。

石勇脸上挂着笑容从院里走出来迎新娘,帮她撑着大红伞,两人并肩踩着铺在地上的苇席,缓缓走进院里。

堂屋门口摆着一张八仙桌,桌上红烛高照,香烟缭绕,院里站满了人,看着新人走来。

一对新人来到离八仙桌一米多远的地方,面朝北站好。

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唢呐乐队也吹起欢快的曲子,把婚礼推向了高潮。

大总喊着: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一对新人在大总的吆喝声中完成了婚礼。

站在旁边的人把事先准备好的麦麸子掺红枣、花生撒向一对新人。红枣寓意早生贵子,花生是希望新娘进门后男孩、女孩交替着生。

石勇的表兄弟们和本村的几个年轻人一拥而上,把新娘推入洞房,把石勇堵在门外。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进到新房里,准备乱新娘。

就在新娘一脸惊恐,不知所措时,提前来到新房里等候的郑自强把那把刚才罩新娘的红伞递给新娘,“嫂子,给你武器。”

新娘刘翠玲接过伞,顿时有了底气。她手中拿着那把伞,挥舞着,不让任何人靠近。

那些准备乱新媳妇的年轻人哪见过这么泼辣的新娘?都吓得连连后退。

僵持了一会儿,他们看没有机会靠近新娘,只好都灰溜溜地走了。

临出门时,他们看着站在门口的石勇感叹道:“你家新娘子真厉害!以后可够你招呼的!”

石勇得意地笑着说:“俺媳妇别看在你们面前厉害,对我好着呢!”

婚礼现场设有账桌,来的宾客都要上账,姥娘、舅舅、姑、姨不但要上账,还要挂帐子。帐子有孬有好,大部分都是床单、被罩之类的,也有毛毯、绒毯,还有的是一块的确良布,够做条裤子,总之都很实用。

帐子都是挂在账桌旁的绳上,每个帐子上面都用别针别着一张红纸条,纸条上写着送帐子人的称呼,前来参加婚礼的人看到纸条上的字就知道是哪家亲戚送的。

结婚当日的中午是正席,皖北农村都是在家里办酒席,在自家的小院里搭个彩棚,垒几个大灶台,请来掌勺的(厨师),站案的(切菜、配菜)。

一家办喜事,庄上的老少爷们,特别是亲的(一个娘的)、近门(一个奶奶的)都过来帮忙。他们杀鸡,宰鱼、摘菜、洗菜忙个不停,都在为中午的正席做准备。

大总看看手表,见时间差不多了就大声吆唤着:“今天来的客多,先紧姥娘家和城里来的亲友坐,吃头茬,坐不下的别急,等着吃下茬。来到人客多,有照顾不周的请多多原谅!中午12点正式开席。”

院外的空地上摆着一大片方桌,每张桌子四周都放着四把长板凳,一桌坐八个人。

办喜事用的锅、碗、盘子,大小盆,八仙桌(方桌)、长板凳都是从本庄老少爷们家借来的。

亲戚或平时关系好的坐一桌;男人跟男人坐一桌;妇女带着孩子坐一桌。小孩不占位,站在大人旁边吃。

观云县有“无酒不成席”之俗,宴客时烟酒为先。在没上菜之前,先上烟酒,一桌两包烟、两瓶白酒。

郑自强、许志远、郑虎、于斌四位年轻人,作为石勇的好哥们,在婚礼酒席上,负责把烟酒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一张桌上,然后才分别找个地方坐下。

婚礼酒席上菜也有讲究,先上热菜,再上凉菜,然后再凉菜、热菜穿插着上。

妇女、儿童以吃为主,端上来一个菜,很快就一抢而光。

男人都是以喝酒为主,往往是吸烟、喝酒、吃饭、说话几不误。

大席的菜有荤有素,有凉有热,汤水搭配,酸辣爽口,烧菜多,炒菜少、凉拌菜也多,总之,鸡鱼肉蛋应有尽有。

酒席进行一段时间后,郑自强他们四个负责烟酒的年轻人,手里拿着酒瓶,分别挨桌问:“可需要酒?”而且每间隔一段时间,就走过去重复问一遍。

通常每桌只给两包烟,但酒可以随便喝!皖北人喝酒豪爽,一场酒席下来,有几个人喝得走路东倒西歪的都算很正常。

酒席进行到一半时,端菜的年轻人不但负责上菜,还要把每张桌上的空盘子收走,因为桌子小,必须把吃空了的盘子拿走,才能腾出空上新菜,这些从餐桌上撤下来的盘子刷好还可以循环使用。

酒席上有整鸡、整鱼还有四喜丸子。四个喜丸子个头大,放在一个盘子里,一桌八个人,正好一人半个,不浪费。

还有一道菜叫八大块,一盘里就八块,刚好一人一块。这道菜是用猪身上的五花肉做的,肥而不腻,一口下去,满嘴留香。

流水席上,每桌都要上二十多道菜。这些菜都是大厨们经过几天的辛苦,精心准备的。来参加婚礼的人,吃着每道菜都能感受到东家的大方好客。只有让来的每位客人都吃好喝好,喜事才算办得圆满。

最后一道是丸子汤,在当地“丸”与“玩”同音,丸子汤端上来预示着酒席上的菜上完了。庄上的老少爷们开玩笑叫它滚蛋丸子,吃了丸子汤,酒席就结束了。

紧接着,送菜的年轻人用上菜的木托盘,把摆放整齐的一大盘子馍(馒头)送到每一张桌上——以馍作为主食是皖北人的习惯。

上主食了,郑自强、许志远等四个年轻人终于可以坐下来踏踏实实地吃饭了。可是有的热菜已经凉了,也有一些菜被同桌的人吃光了,他们只能简单吃点别人吃剩下的菜。虽然都没吃好,也没喝尽兴,但他们的心里是高兴的。他们都是把石勇当做自家兄弟,自家兄弟办喜事,吃饭是次要的,帮忙是义不容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