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铭辉左思右想,到底怎么才能让泥塑说话呢?他知道有留声机可以录音,但也没法让泥塑张口啊!
而在这时管家找到了做泥塑的手艺人,这个泥塑手艺人是高密人,做的泥塑和陈兰芳舞厅的泥塑如出一辙。
在管家的引荐下,张铭辉去了泥塑手艺人的店铺,街两边也跟着繁华热闹了起来,有支着摊子卖糕点的,有搭着棚子卖炉包和烧肉的,有拢起场子耍杂耍的,有算命的,有钉马掌的,五行八业,各展其技,各显其能。
泥塑手艺人见到张铭辉进门,非常高兴,快步迎上去。
张铭辉扫视了一下店里的泥塑,问:“这些都是你捏得?”
管家应道:“是我,在这条街上,人们都叫我泥人王,不是说我捏得最好,是因为我姓王。”
张铭辉显然没有听他讲话,而且把目光盯在几个泥人上面。泥人有立式的,也有坐式的,坐式的泥人,怀中多抱有寓意吉祥的东西,如抱瓶子,寓意“平平安安”;抱莲花,寓意“连生贵子”;抱宝盒,寓意“百年好合”;抱小狗,小狗命大,农村给孩子取小名,多好用“小狗”来命名,取好养之意。还有成套的,如福、禄、寿、喜。福抱元宝,禄抱小鹿,寿抱桃,喜本身就是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头上扎着小红夹,是另一种打扮。
泥人王说:“我做泥人,一般特别用心,泥人做得不好看,会卖不出去,这就要求泥塑艺人在制作时要分外细心,这样才会被人家相中,买了去。”
张铭辉问:“能不能让泥人说话?”
泥人王诧异道:“能让泥人说话?这不成精了吗?泥塑就是个艺术品,没法说话。”
张铭辉接着问:“怎么会选择捏泥塑呢?”
泥人王回道:“最早干泥塑这一行的,多是要饭的,光凭嘴干要不好要,就画一些小泥货,用小箢篼盛着,挎在胳膊上,到人家门上用这些泥货跟人换点粮食。”
张铭辉说:“每一个行业都不容易啊!”
泥人王问:“张少爷,打算要多少泥人?”
张铭辉说:“我回去画几幅画,你根据画,给我捏几个泥人。”
泥人王:“这个也没问题。”
张铭辉看到泥人王屋里的泥塑摆设,突然开了窍,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泥塑做成不同的表情,这样一来,就顺理成章了。
而苏静也有点坐不住了,陪着儿子陶清珂在院子里走了一会儿,还是找到陶喜田商量,准备去找陈兰芳,给儿子说媒。
陶喜田想了想,觉得这事也在理,儿子大了,而且沈雪馨是他的救命恩人,按理说应该能成。他从屋里拿出了一副绣品,是范金镛的蝴蝶。
范金镛先生自幼好绘事,初无师指教,只专心于画谱、画本,间接学习前人。上继宋元遗风、下涉恽南田、蒋廷锡一派后尘。晚期作品偶渗没骨之法。师法自然,注重写生,所绘蝴蝶草虫、珍禽花鸟等无不细心观察,形神兼备,设色清雅和谐,用笔严谨工整,以书法入画。观其作虽为工笔而毫无矫作刻板之态。慈禧直呼范金镛为“范蝴蝶”。“范蝴蝶”的称号不独来自高超的技法,还源于唐代创始于南昌的“滕派蝶画”,以及他在云南为官时对采集的数百件蝴蝶和昆虫标本的写生。
范先生画蝶,师法自然,清新灵动,绣品以蝶为眼,运用捻针、接针、套针等等,呈现了蝶翅的毛绒质感,蝶翼灵透,质朴雍容,针法精整妍丽,线条清逸优雅,突出表现了原作清新雅致,野趣盎然的风格。
苏静拿着绣品就去找陈兰芳,陈兰芳正在后院喝着茶,见到苏静来找她,这可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