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雪馨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悦儿也陪着她,按照大夫的意思,只要不再发烧,陶清珂就基本痊愈了,如果再次发烧,可能前期工作就功亏一篑了,也可能危急生命。沈雪馨听着一声声蝉鸣,拿着一把团扇,给自己扇着风。
在唐宋时期最为流行画扇,古人喜欢在团扇上题诗作画,或以书墨或以刺绣,绘山水楼台、草虫花鸟,精巧雅致。绫罗绸缎,工笔花鸟,刺绣缂丝,这样的团扇正在惊艳着世人。绘画与刺绣,逐渐使团扇变得越来越丰富,唯美。
这本团扇正是沈雪馨自己绣制的,她非常喜爱。
而在闺阁坊,张铭辉的气还没有消,借着酒消愁,自言自语道:“老天就是不公平,怎么把这么好的绣技给了陶清珂。”当然,他也只有仰望的份了。
悦儿走到沈雪馨身边说:“当家的,你回去休息吧,今晚我守着。”
沈雪馨说:“今晚谁也睡不着,我也好久没看看这夜色了。”
悦儿问:“如果,陶少爷的病治好了,你会不会嫁给他?”
沈雪馨看了一眼悦儿,回道:“随缘吧。”
时间缓慢地就像过了一个四季,直到第一声鸡鸣打破锦织街的安静,所有人都看着后院的门。
大夫走了出来说:“没事了,痊愈了,就是身子有点虚。”
沈雪馨刚要进门,被大夫拦住了:“弄点高度酒、石灰,把后院消消毒,再把陶少爷的衣服该烧的烧了。”
沈雪馨连忙点头。
苏静听到儿子痊愈的消息,笑的合不拢嘴。
陶喜田想着法子要把儿子接回来。
悦儿弄来了一马车的高度酒,把后院泼了个遍。
儿子活了过来,陶喜田自然是非常高兴,偷着接回儿子后,又邀请沈雪馨去家里做客。
陶喜田说:“我这里有清代帝后吉服,都可以送给你,还有答应把房子给你,我也兑现。”
沈雪馨笑着说:“我如果是为了这些,我就不会救陶少爷了。”
苏静连忙说:“我懂!”
陶喜田让人把几件服饰拿到沈雪馨的面前。
清代帝后吉服又称“彩服”、“花衣”,主要用于重大吉庆节日、筵宴以及祭祀主体活动前后的“序幕”与“尾声”阶段。皇后吉服包括:吉服冠、八团有水龙褂、八团无水龙褂、正行龙氏龙袍、八团有水龙袍和八团无水龙袍。清代帝后龙袍的颜色十分丰富,有:明黄、姜黄、杏色、藕荷、雪青胭脂红、绿色、棕色、粉色等二十多种颜色。而纹样也将原来的龙纹装饰成为:寿字、汉瓦、团花、团鹤、喜相逢、博古纹以及大婚所用的龙凤合同等纹样。
沈雪馨站在一件吉服前,这是一件皇后吉服,主要用于重大吉庆场合。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左右开,缘饰石青色团龙杂宝织金绸边,内衬白色素纺丝绸里,缀铜鎏金錾花扣二、扣袢二。领口系黄纸签一,正面墨书:“览藕荷缎织八团金龙绵袍一件”;背面墨书:“乾隆三十三年五月初五日收,敬事房呈”。帝后龙袍又称“彩服”,具有多彩、多姿、多色的特点。清代冠服制度至雍正朝虽已基本完善,但这件龙袍的八团纹样却仍然采用全部正龙装饰,而非制度所规定的正行龙式,应为清世宗宪皇帝胤稹生母孝恭仁皇太后乌雅氏御用龙袍。
另外一件是后妃吉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左右开,缀银鎏金錾花扣四枚。白色素纺丝绸里,内絮薄绵。缘饰石青云纹织金绸及三色平金边。领口系墨书黄纸签,正书“绿缎绣花卉绵袍一件”,背书“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收”。以绿色素缎为地,运用平针、套针、正戗、打籽等刺绣技法,彩绣八种不同的瓷器花瓶:青花红彩云龙纹瓶、青花缠枝唐草管耳瓶,青花黄釉扁瓶,仿青铜双环兽耳瓶,白磁蟠螭双耳瓶等。瓶上装饰梅花、海棠、牡丹、芍药等,间饰折枝月季、牵牛、寿菊、蜀葵、罂粟、彩蝶及海水江崖杂宝纹。写实的刺绣技法,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制瓷工艺的发展水平,把乾隆时期精美的观赏用瓷的器型、纹样和发色等特点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制作华丽精美,丝理匀细整齐,水路清晰可辨,一丝不苟,为故宫博物院现藏清代服饰文物中的孤品。
沈雪馨笑道:“收起来吧,这些吉服确实很漂亮,但不适合我。”
陶喜田又让人拿了一件荷包,说:“这也是皇宫的。在腰间佩戴荷包、褡裢、火镰袋等小件织绣饰品,便于骑马出行等户外活动,是很实用的装饰。”
沈雪馨一看,说:“这是玉春坊绣的。”
清代宫中除大婚时需用绣花荷包外,其余喜事节日则需按例分赏荷包。所以内廷衣裤,需备一定数量的荷包。清代荷包和香囊用途大抵相同,香袋香囊专为盛放香料之用,但形状有别,香袋是由一底一盖串于丝带上,盖可拉开存取香料;香囊是将香料缝合于囊中,不分底、盖。
苏静说:“你什么也不要,我们不知道如何报答呢?”
沈雪馨说:“什么也不要,我等着陶少爷康复,和我一起振兴锦织街的绣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