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缠身(2 / 2)

刺绣 尚启元 1601 字 1个月前

管家见小二出了门,对张铭辉说:“我看这家酒楼也做不出什么名堂,要不咱们换一家。”

不一会儿,小二跟着掌柜子进了门,一脸笑意说:“这是得罪了哪位爷了?”

张铭辉盯着掌柜子,五大三粗,他强硬着又把几个菜说了一遍。

掌柜子说:“这大冬天的,这些菜还真做不了。四时八节,有着丰富的时令食物。立夏之后,蔬果鲜鱼之类,应侯迭出、不绝于市,苏州人称为‘卖时新’。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在苏州人餐桌上‘英勇献身’的蚕豆……”

张铭辉说:“别扯这些,能做就做,不能做,我们就走。”

掌柜子说:“请便!”

张铭辉刚起身,又坐了下来,沉思了一会儿说:“那有什么菜就上什么菜吧!”

掌柜子对小二说:“那就按客人说的做吧。”掌柜撇嘴一笑,出了门。

没过一会儿,小二端着一盘蚕豆上了桌。

苏州最好的蚕豆,产自吴江,“皮薄如缯而蝶,肉细如粉而腻”。苏州人似乎更热衷于炒:新鲜的蚕豆剥去半壳,剪开豆瓣,下油锅炒松,就有了一个江南风的名字——“兰花豆”,用来下酒是极好的。

常熟、太仓与隔壁南通市的海门、启东,则不约而同迷上了另一种美食——麦蚕。光是比一下名姓,就知道麦蚕没有兰花豆那么风花雪月,它曾是农家人春夏之交赖以度日的食物,如今已较为少见,偶尔见到,已“改头换面”:以前是麦穗煮熟后,去芒壳,磨成细条,看起来像幼蚕一样,如今则被揉成一团,更名“青麦团”,成为年轻人尝鲜的点心。

张铭辉自嘲道:“我都混到吃蚕豆的地步了。能不能上点鲜味啊?”

小二面无表情说:“等着吧!”

说到鲜,吃客分得最清:地三鲜、水三鲜、树三鲜。地三鲜是蚕豆、苋菜、黄瓜;水三鲜是海蛳、鲥鱼、河豚;树三鲜是樱桃、青梅、杏子,山河湖海几乎都要尝遍。而整个苏州,最鲜的地方,还得是苏州古城的葑门横街,凡鳖鳓、着甲之属,靡不填萃,其中最名贵的是鲥鱼,最多的是石首鱼。

不过这个得到农历四月,苏州就更热闹。四月初八,是佛祖释伽牟尼诞辰,苏州各寺院都要举办龙华会,“僧寺以乌叶染米,或取南天烛叶煮汁渍米,造黑饭,以馈檀越,编户以之供佛,名阿弥饭”。阿弥饭,苏州人取其谐音就是乌米饭。

管家劝道:“少爷啊,干嘛少这气啊!”

张铭辉看了看门外,小声说:“这个掌柜子不是个善茬!”

张铭辉在酒楼吃着窝心饭,而陈兰芳在舞厅摆上了一桌菜,上的是扬州最广为人知的两道美食,一个是狮子头,另一个是扬州炒饭。

扬州炒饭,被许多厨师改良,做法颇多,唯火腿肉与河虾仁是永恒的主角。河虾是清明之后才大量上市,许多人吃到正宗扬州炒饭后,才知此前所吃的“扬州炒饭”是山寨的,不由大呼上当。扬州炒饭,讲究米饭颗粒分明、晶莹透亮,不但要吃起来软硬适中、香润爽口,而且看起来也要色泽鲜明、和谐,在颜值上,时新的青豆功不可没。

在淮扬菜中,将肉剁碎抟圆的菜肴有多种,即使同一道菜肴,在不同的季节,也会有不同的做法,狮子头就是其中之一,扬州当地叫做劖肉,既考究刀工,又考究火候。

扬州人做狮子头,主料选择淮猪肉,春夏时节,以五肥五瘦为主,粗切细斩,加入剁碎的荸荠丁,抟团入锅炖,炖好之后“抖抖的”,酥烂通透而不失其形,要点就在于对火候的掌握。初夏时节,扬州人做家常狮子头,一般会在狮子头将成时,加入一把时新的蚕豆瓣,碧玉洒在白汤中,让人眼前一亮。

沈雪馨问:“姑,这是什么意思?”

陈兰芳说:“有人拖我照顾你们俩。”

悦儿惊讶道:“怎么还有我的事?”

陈兰芳感觉自己的话有点多了,补充道:“我请你们吃顿好的,就不行了?”

沈雪馨说:“不对,应该是有事。”

陈兰芳答应过刘子良不能把他的事情说出去,便说:“馨儿,你把绣坊的生意给让出去,你就不担心自己去喝西北风啊?”

沈雪馨说:“这还不是陶清珂起的头。”

一会儿文思豆腐上了桌。

沈雪馨说:“明清时期,盐商之间的相互攀比,造就了今日淮扬菜的精致,而其精华便在扬州早茶。”

陈兰芳问:“舞厅的舞服怎么样了?”

沈雪馨说:“保证完成。”

陈兰芳说:“那快吃吧。”

悦儿一直盯着陈兰芳,她觉察到陈兰芳有些不对劲。

陈兰芳看着悦儿说:“怎么不动筷子?”

悦儿回了回神,说:“马上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