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涛给陈兰芳使了个眼色,木村是高晓涛和陈兰芳在苏州城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
不一会儿,几个姑娘端着糕点上了桌。方糕、定胜糕、梅花糕、云片糕等等,摆了满满一桌子。
商会会长说:“我给大家定了一点糕点,大家边吃边聊。”
沈雪馨惊讶地看着糕点,她敢断定,这是商会会长准备打持久战的准备。
苏州自古便是富庶之地,苏州人爱吃、会吃、懂吃。对于苏式糕点,也就是苏州话的“点心”,苏州人更是情有独钟。清代顾张思《土风录》卷六“点心”条下云:“小食曰点心。”《唐书》记载:唐郑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谓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同书又引周晖《北辕录》云:“洗漱冠饰毕,点心已至。”“晨馔”也就是早饭,由此可知,古时点心不仅指糕点,亦包含馒头、馄饨、包子等。
苏式糕点作为苏州的文化符号,划分了族群的身份。如果一个小姑娘轻言细语地说:“我喜欢吃甜食的。”她多半是个苏州人。苏式糕点在汉族糕点发展史上占重要的地位,是汉族糕点主要流派之一,萌芽于春秋,起源于隋唐,形成于两宋,发展于明清。据古籍记载,明清两朝的苏州糕点有定胜糕、云片糕、马蹄糕、雪糕、花糕、蜂糕、百果蜜糕、脂油糕、乌米糕、三层玉带糕麻饼、月饼、巧果、松花饼、盘香饼、棋子饼、香脆饼、薄脆饼、油酥饺、粉糕、火炙糕等。
春饼、夏糕、秋酥、冬糖,苏式糕点逢农历四时八节,均有它的时令品种,可谓四季茶食、应时细点。比如,春季有太湖三白做成的鱼味酥、夏季有沁人心扉的薄荷糕、冬季有香气四溢的栗子糕,而眼下的季节正是吃蟹黄糕的好时候。蟹黄糕先用模具印压花纹,包裹的馅儿当然是新鲜的蟹黄,将蟹黄去腥后,加入黄酒、白酒、姜,调稠入锅,放置冷却做成方糕,趁热即吃,甜美绵软。如果配上一桌蟹黄宴,如清蒸蟹、螃蟹炒年糕、蟹粉豆腐、蟹黄小笼,再加上蟹黄方糕,搭配上花雕,那真是让人有无尽的美食享受。
方糕是苏州的特色糕点。苏式传统方糕的模具是定制的,馅心也是老式的,主要还是遵循传统的方法。现代人可能不太爱吃猪油丁,所以,如果将猪油丁熬成猪油和在馅里,就会在提升味道的同时又未抛弃传统的猪油。而制作方糕的粳米粉,做成面粉前需清洗浸泡,之后用热水、糖拌成雪花状,揉匀揉透。再将青梅、金橘切碎,放进豆沙、瓜子仁、松子仁,拌成果仁馅。食客们冬天喜爱吃玫瑰味的,馅心可放玫瑰花瓣;夏天喜爱吃薄荷味的,可放薄荷叶。最后,将有方格的木框放在铺有洁白湿布的蒸笼内,将米糕整个放进方格内蒸熟。这样蒸出来的方糕,一口咬下,甜糯无比,一点也不粘牙,而甜分也恰到好处,味觉触及甜丝丝的讯号,蕴藏于糕粉深处的香味便愈发浓郁。
商会会长问:“木村先生,我们苏州的糕点除了好吃,还有很多的故事。”
木村饶有兴致的问:“有什么故事。”
商会会长给木村讲起了梅花糕、定胜糕、云片糕的故事。
这梅花糕选在制作上,要选用上等面粉、酵粉和水拌成浆状,注入烤热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果仁、枣泥、果酱、小元宵、松子仁、玫瑰等各种馅心,在注上面浆,撒上白糖、红绿瓜丝,用灼热的铁板盖在糕模上烤熟即成。此糕呈金黄色,形如梅花,松软可口,老少皆宜。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行经苏州时,在集市偶然见到该糕点,色泽诱人,状如梅花,煞是诱人,当即品尝,入口感觉甜而不腻,喷香松软,回味无穷,不禁绝口称赞,称胜过无数宫廷小吃。乾隆皇帝一时兴起,要给它取名,因见其状如梅花,便赐名“梅花糕“。经乾隆皇帝金口赐名后梅花糕红极一时,“梅花糕“的名字也沿用到今。
而这定胜糕,是常熟人的必备糕点。每逢喜庆,常熟人要蒸定胜糕讨吉利。据说这习俗是王庄起的头。
相传,太平军向常熟迸发,来到了王庄镇,立即开仓散粮,救济穷人。乡亲们背起粮食,一面自编山歌唱道:“太平军好,太平军好,专为穷人撑腰,太平军一到,穷人拿元宝”其中有一个老汉唱得特别响。这老汉名叫王老二,在镇上开一爿点心店,由于地方上的官兵明抢暗夺,王老二的点心店开不下去了。正当走投无路时,太平军来了,王老二用太平军分给自己的粮食,又凑合着把点心店开了下去,太平军在镇上只住了几天,就准备攻打常熟城。王老二就和老婆动手做起方糕来。他的九岁小儿子也在旁边帮忙。王老二看见儿子捏的糕,两头大,中间小,活象一只元宝,马上想起山歌里唱的,就说:“好,好,太平军一到,穷人拿元宝。”便对老伴说:“好了,好了,这方糕不做了,改做这元宝形的糕吧。”王老二全家人一直做到三更天,足足做了上千只元宝糕。第二天天明,王老二一家担了糕来到大路口,把糕成双成对地送到太平军士兵手上,士兵没有见过这种糕,问叫何名,王老二笑呵呵地说:“你们吃了这糕,一定能打胜仗,这糕就叫定胜糕吧!”太平军听了都哈哈大笑,连连点头说好。
果然太平军吃了这种糕,勇气培增,就在当天,一举攻克了常熟城,于是,王老二的定胜糕随着常熟城的克复而出了名。
至于这云片糕,又名雪片糕。其特点质地滋润细软,犹如凝脂,能久藏不硬。
在制作上很为讲究,如炒糯米粉,一般要贮藏半年左右,以去其燥性;对绵白糖的选择也较严格;至于糕的切片要求也很高,每条糕块一般要切很多片。
乾隆下江南时,到淮安城西北河下镇。应汪姓盐商请求,到他家花园,时外面瑞雪纷飞。乾隆凭窗赏雪,好生惬意,涌来诗兴,便吟起《雪景》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嘴里只是“片儿片儿”地吟着,却一直接不上第四句,望着窗外的大雪发急。就在这时,汪盐商捧着一只细花玛瑙盘子,给皇帝献茶点。乾隆正好利用这个吃茶点的机会思考下文。玛瑙盘里两碟同样的糕点吸引住了乾隆,他竟忘了使用筷子,顺手拈起两片,一尝,香甜松软,清新可口,大加赞美:“何来佳点,如此大快口福!”他一片片拈来,吃过十多片之后,向汪盐商问起这糕点的名字,问起市场上有没有这种糕点出售。汪盐商如实回答:“这是家中祖传的小食,没有什么名字,外面也没有售卖之处。”汪盐商顺势大夸这糕点如何如何好,并叩请皇上恩赐佳名。乾隆答应了汪盐商的请求,想给这个传统的美味糕点起个典雅的名称。他思索了一会儿,忽然想起还没吟完的那首诗,不禁拍案惊叫:“好哇!这种糕点的色彩、形状,岂不就像外面飞舞的雪片吗?依朕看来,就赐名‘雪片糕’吧!”汪盐商听罢,赶紧叩头谢恩。随后,捧来了文房四宝,请皇上题字。高兴的乾隆竟然笔下大意,将“雪片糕”的“雪”写成了“云”——“雪片糕”于是变成了“云片糕”。糕饼店铺从此就改做“云片糕”了。
木村一遍听着讲解,一遍品尝着苏州的糕点,点了点头。
陈兰芳也吃了一口方糕说:“也就这点糕点还有点温情。”
沈雪馨笑着说:“会长,要是请大家来吃糕点,早说啊。”
这话一出,大家都笑了起来。
商会会长说:“吃糕点是次要的,还是得请大家说说有什么好主意,一家家关门,一家家倒闭,现在街上难民越来越多了。”
陶清珂说:“我们绣坊、店铺,都养不起人了。”
高晓涛说:“其实我建议,大家都不要急,现在国内战争形势严重,敌人一天不走,我们就没法安稳做买卖,还是齐心协力把敌人赶跑再说吧。”
突然一个人站了起来,问:“你让我们去战场前线?”
高晓涛解释道:“不是前线,是咱们可以给前线支援物资。”
陈兰芳故意“咳嗽”了几声,示意别让高晓涛说了,毕竟还有个木村在场。
商会会长安抚道:“这个物资的事情,以后再说,有没有什么方法,先让苏州的各大商铺稳定下来。”
陶清珂说:“我家有布庄、绣坊、茶庄,我可以拿出一半的客源,分给没有客商的店铺。”
沈雪馨也跟着说:“我就一个玉春坊,我把一半的绣活分给没活的绣坊吧。”
张铭辉刚要说话,又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来,他家本来就没什么生意了,拿不出什么了。
大家纷纷发话,商会会长满意的点了点头。
木村感到有些不对劲,大家在讨论的时候,完全是忽视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