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阴冷(2 / 2)

刺绣 尚启元 2027 字 1个月前

后来温韬当上了刺史和节度使,从那以后他可一直没闲着,把唐朝的陵墓进行了地毯式搜索,这些都不是传言,历史上有详细的记载。温韬进入墓中,金银珠宝收入怀中,名家字画尽数毁掉,在温韬看来书画都是废纸没有金银首饰来的实在。温韬盗过这么多墓唯独放过了乾陵,其实不是他不想去,而是不敢去,因为乾陵太过诡异,温韬曾经去过三次,每次只要他靠近,顿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离开马上就雨过天晴。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有点为人耸听,既然没有别的解释那就是天意吧。

后来温韬就靠着地下的宝藏,很是逍遥自在,但是像他这种人,明事理的君主都不会重用他的。李嗣源登基,温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被关进了监狱,后来释放他回家种田,第二年就流放到德州,最后结局是被李嗣源赐死。

盗墓是一个技术含量很特别的行业,分工很细。负责看墓的是绝对的灵魂人物。这些人一般懂得阴阳风水术,尤其对古代选阴宅的风水术基本了如指掌。这与中医的“望”、“闻”、“问”、“切”是一样的原理。具备这些特殊的功夫,江湖圈子里才有一定的江湖地位。如果搞江湖骗术,草草组织人乱探乱挖,说不定哪天不是举报给雷子搞掉就是被江湖某一派搞掉。在江湖上“吃隔山饭”是要付出代价的。

财爷为了成就自己的盗墓伟业,真的是下了大功夫,在还没当土匪之前,专门拜名师,学成之后,一直手痒痒,但盗墓的门规太多,他也为了养活兄弟们,就专门打家劫舍为主。

盗墓自然少不了洛阳铲,这些人一般世代相传,可财爷的那把洛阳铲,是他的师父亲手传给他的。一把好的洛阳铲打制完毕,再装上富有韧性的腊木杆并且接上特制的绳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深处,铲子提起之后,铲头内面会带出一筒土壤。这样不断向地下深钻,盗墓贼对提取的不同土层的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进行分析,如果是经过后人动过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筑。如果包括物发现有陶瓷、铁、铜、金、木质物,就可以推断地下藏品的性质和布局。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凭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手上的感觉,便可判断地下的情况,比如夯实的墙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样。

但财爷的盗墓本事也很大,尤其是看风水的功夫,风水术以气为万物之本源。所以看气在风水术中是一个很普遍、很重要的概念。懂得阴阳术的人对气相非常了解,比如生气、死气、阳气、阴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等等。气是万物之源,气变化无穷,气决定人的祸福。人要避死气、乘生气,就得请风水师“理气”。“理气”是十分复杂的,要结合阴阳五行、实地考得“旺象”,才能得到“生气”,有了“生气”就能富贵。

因此,风水术实际是“相气术”。在这里的“望”的主要是“地望生气”。传说中江湖上懂风水的高人到一个风水不错的地方,环顾四周,就要确认是否具备“帝王之气”或者“风水宝地”的标准。一般找到这样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大墓的级别。这种用阴阳术“望”那些没有地标的大墓,几乎是百发百中。因为多数古墓都建在“风水宝地”上,如依山面水之处,尤其是古河道的拐弯处,必然是墓葬聚集之地。根据以往经验,墓葬周围的草木甚至泥土,都是盗墓者做出判断的重要依据。比如,有古墓的地方,由于泥土曾被翻掘和夯实过,庄稼或者野草与周围相比,都有不同的长势。

当然,“闻”的功夫也很重要。这种功夫有点像猎犬的鼻子功夫,猎犬除了能辨别各种动物留下的气味,狗的嗅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气味的敏感程度二是辨别气味的能力。“掌眼”的鼻子“闻”的功夫主要体现在土质气味上。和猎狗类似,也具有对土质气味的敏感度和辨别气味的能力。通过“望”确定好位置,在没有盗掘前,为了不做无用功,首先翻开墓表层,取出一把土放在鼻子下猛嗅一阵,根据土味的气息来判别是否被盗过,下葬后从未动过的土有原坑的味道,早年被盗的陈坑有陈坑的味道,近年被盗有新坑有新坑的味道。如果没有盗的原坑,再根据土色的变化辨别墓葬的时代。当然,主要是通过“闻”土来断代。

如果墓土里嗅到青铜和朽木的气息,就会断定是是商周时期的墓葬。商代贵族墓内都是木质椁室,用粗大的木料筑成方形,椁室外陪葬青铜器。周代大墓均采用土圹木椁形式,墓室用井干式大木堆砌。墓内棺椁有规定,即“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随葬的礼器为,天子、国君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嗅觉根据朽木和青铜气味的浓重来判别墓葬的等级。

如果墓土里嗅到青膏泥和青铜器以及木炭的气息,基本断定是战国时期的墓葬。春秋战国至西汉的贵族大墓墓坑中常填有大量青膏泥,从而给棺椁营造一个与空气隔绝密闭的环境。

如果墓土气息中嗅到朱砂和水银的味道,基本断定就是秦汉墓。因为秦汉时期的大墓葬中,通常墓主人都被灌注水银和朱砂用于防腐。长沙楚墓多用白膏泥,少数秦墓,山东,河南的部分墓葬也使用白膏泥。汉代之墓葬形式及种类众多,大型土圹木椁墓除帝王外,诸侯王多采用“黄杨题凑”形制。达官显贵则根据财力和权势的不同,墓葬形制也各有所别。

如果墓土气息中嗅到砖的气息,基本断定是唐宋以后的墓,唐宋元明清贵族墓葬则相对较浅。墓葬形制主要可分为穹窿顶马蹄形砖室墓、长方形券顶砖室墓、长方梯形砖椁墓、带墓道的圆形墓室四类。明清帝王墓多以石室穹窿顶墓,贵族墓葬多以砖室墓为主。这些特殊物质散发的气味,一般人难以察觉,而盗墓者总能敏锐地辨别。“闻”的另一层含义为听声音。一般的大型古墓,一旦受到较大震动如空中打雷时,就能向地表传出不同于别处的声响。有的采用“扎钎”敲击来辨别地下是否有墓葬。

再就是“问”的功夫。所谓“问”其实就是踩点。这些人一般会摆“龙门阵”,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平常多以卖小货、算命、收破烂、看病行医、风水先生等名义走村串户。喜欢和老者攀谈,从中了解当地是否有诸侯宰相和王公大臣,或者名门望族。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比如历代史料和当地史志中查找有关需要的信息。一旦获取有关古墓的方位信息,便立即开始“支锅”组织人开始行动。

到了“切”的时候,这一般都由“腿子”来干,这也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这种功夫不仅需要长期积累的丰富掘墓经验,而且要有猎狗一样的超级感应方向能力。首先是指发现古墓后,根据阴地向山、地势地脉走向确定棺椁的准确位置。然后准确地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离进入墓穴。一般从斜坡入手打洞,边打洞边判断是否有反盗墓设施,采取相应的措施后,基本能到墓室棺椁中间位置;其次是凿开棺椁,从头到鼻子、耳朵、口、脖子,一直到脚。这是个细致活,要求趁着冷静、精准迅速。过去是讲规矩的,一般要留一少部分给后来的“摸金高手”,这是江湖老规矩。近现代好像没有人这样死心眼了。搞到一个有价值的墓葬,恨不得把里面的墓土都要搞出去,因为墓土对于高仿做旧的人特别有用,而且价格也很可观。

最后要在“摸金”的过程当中,凭手感就知道是那个朝代的物件了。这些人摸金无数,和古玩界藏家上手藏品一样,上手多了,断代的功夫也就厉害了。包括行里的价格和是否是热门货,都有基本的掌握。拿到货,就得原路返回,一般先把不太值钱的大物件提上去,留下小件带在身上最后上去。这主要是怕谋财害命,江湖规矩是规矩,但人性的弱点也是经不住财的**,失去理智的人往往会把同伴快拉到半空猛的松下绳子的。不过这毕竟是少数。

沈雪馨看着高芳芳问:“姑姑,你想什么呢?”

高芳芳说:“自打清朝受到外侵开始,就有很多文物流失海外,再加上盗墓后,为了发财,也输送到海外了,结果就成了人家海外的货了。实不相瞒,我是亲眼见过的。”

沈雪馨想了一会儿说:“我心里明白,我一定会把刺绣这门手艺给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