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热腾(1 / 1)

刺绣 尚启元 561 字 1个月前

悦儿一直没有放弃对木村的追查,她也隐约感觉到有些不对劲。自打悦儿跟踪木村开始,她就发现,这个木村经常出入苏州大大小小的绣坊,仿佛一直在对比什么。

当木村进入玉春坊的时候,也一直是左右瞧瞧。那些绣花用的绷布、绷架、苏针、花线,是苏州女孩幸福的起源。苏州人嫁女儿规矩多,绣有“百子图”和“凤穿牡丹”的软缎真丝被面就是必备的嫁妆之一。

沈雪馨自然多了些防备,但面对木村对苏州刺绣如此感兴趣,还是给他讲解了苏州的刺绣。

在苏州的老人都认为对女儿的疼爱,从被面的数量就可体现一二。两床是最少的,四不吉利,所以一般人家都要用六床。而上面的图片,除了百子图和凤穿牡丹外,还有“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等。

那时候的女孩子,会绣花比长的好看更重要,女红好,就能嫁个好人家,所以每个母亲,都会送给自己的女儿一幅小小的绷架,让自己孩子早日掌握这门嫁人的好手艺。

不可否认,苏绣中,双面绣是它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苏绣的技艺水平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双面绣已发展为双面异色、异形、异针的“三异绣”,把双面绣技术推动到神奇莫测的境界。

刺绣历来主要靠家属内部传承,其时吴县镇湖、藏书、光福、通安、东渚、木渎、胥口一带乡镇,几乎“家家有绣棚、户户有绣娘”。

苏绣,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工艺,盛行于清代,问现代的我们,才能感受到她流传下来的万分之一的美。苏绣的座架一般为古典式红木雕花,因此看架子也是分别苏绣好坏的一种办法。质次的苏绣架子的材料一般都用白木,时间一长就容易龟裂。白木的手感很粗糙,而红木的手感细腻。

清代,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分布很广的家庭手工业,从事凤冠、霞帔、补子、官服、被面、枕套、鞋面、手帕、扇袋、挂件、荷包、帐帏、椅披、戏剧行头等各种各样绣品的制作。为营销绣品,各种绣庄应运而生,甚至出现了有关刺绣的专业坊巷,如“绣线巷”、“绣花弄”等,苏州被称为“绣市”。其时,双面绣开始出现,标志着苏绣有了高度的艺术技巧。当时,皇室的日用绣品或艺术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在民间,如蔡群秀、沈英、沈立、朱心柏、徐志勤、钱蕙、林抒、赵慧君、沈关关、杨和、金采兰、江缪贞、潘志玉、张元芷、郭桐先等一大批苏绣艺人脱颖而出,成为当时的著名绣家。其中,最杰出的则首推清末民初苏绣艺术家沈寿,她吸收了西洋画中的明暗原理,十分注重物象的逼真,首创了“仿真绣”,对苏绣技艺的改进、发展、推广、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刺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