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密码(2 / 2)

刺绣 尚启元 1115 字 1个月前

陶清珂从布袋里拿出一副绣图。是根据黄宾虹的山水画绣的,黄宾虹先生的山水作品,无论是寥寥数笔的写生,还是层层积染的巨作,都追求书法用笔,不求形似,“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他画树只是着重于树的势态表现,枝叶的处理简略概括,且大多是树与树、树与山石浑然一体,树木只是符合于画面整体的形式和意境的需要。他画山石,脉络结构松灵自然,皴法灵活多变,无拘无束。他画的云水,以空为主,顾盼照应,齐而不齐。他的点景,无论是房屋、茅亭、舟楫、小桥还是人物,其勾勒的线条,轻松灵动,爽快利落,虽寥寥数笔,却生动传神。

沈雪馨说:“你的绣图把黄宾虹先生的画还原的不错,尤其是把他的笔墨进行了还原。就像这苔点,黄宾虹先生的苔点画法和前人有明显的差异,首先其苔点形态特别丰富;大小奇正、干湿浓淡、疏密散聚,千变万化,各种点法、墨法堆积一处,苍茫浑厚又华滋。另外,在功能上往往也不只是为了明确结构、脉络或明确前后关系,有时甚至相反,是为了融洽,而在融洽的同时,又能保持笔触感,保持着苔点的独立性。”

陶清珂赶紧说:“你懂得太多了,黄先生说过,皴法变化极多,打点亦可作皴,沿皴作点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

沈雪馨说:“他的很多作品墨点密布,形态各异,既重实又灵动,既是皴又补气,很有节奏感。你怎么会选择他的作品呢。”

陶清珂说:“我感觉他的作品和我的风格有点像,而且我能操作。”

沈雪馨问:“你喜欢他作品哪一点?”

陶清珂回道:“线条!”

线条是绘画最基本、最主要的构成元素,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黄宾虹更是将线看成是艺术表现的灵魂,并赋予线条极其丰富的审美内涵。他强调用笔要“平、圆、留、重、变”,这些用笔法则,并非来自于对自然物象的描画,而是“引书入画”将书法用于画法的结果。绘画过程中,用笔之法从书法而来,如作文之起承转合,不可混乱。起要有锋,转有波澜,放要留得住,收笔须提得起。一笔如此,千笔万笔,无不如此。

沈雪馨说:“还有墨!”

陶清珂惊讶道:“墨?”

沈灵慧继续说:“墨,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就是指客观世界五彩缤纷,反而会使人对色彩失去感觉。庄子也有‘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五色乱目,使目不明’的观点。先哲们对色彩的否定和对黑色的肯定态度,对山水画影响甚深。”

陶清珂连忙点头说:“画家们借助黑色来表现山川树木、河流云雾,表现色彩缤纷的世界和自我,墨作为最初的绘画材料演变为国画的造型语言符号。黄宾虹对用墨极为重视,从其用墨所具有的形式感看来,他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程式,将各种墨法和水法灵活互用,这种在层层积染中构建起来的笔墨结构,使刚与柔、浓与淡、干与湿、疏与密,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关系,在一个画面里达到最大的对比与和谐,形式感极强。”

沈雪馨说:“这无疑就加大了对线条、线色的要求,你这幅绣图,非常宏大,但我想问问,你一个男孩,怎么要刺绣呢?”

陶清珂说:“我要参加绣娘大赛。”

沈雪馨一听这话,笑了出来。

翠妈看两个孩子聊得正欢,赶紧说:“还是同龄人之间有话说。”

陶清珂对沈雪馨说:“你别笑!你也去参加。”

沈雪馨笑着说:“我才不参加什么绣娘大赛呢。”

陶清珂说:“凭借你的绣技,你肯定能拿到名次的,你不知道当年玉春坊就出了苏州城第一绣娘吗?”

沈雪馨说:“当年那个绣娘是没有人能超越的,是独一无二,我超越不了她,也不会参加绣娘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