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大风(1 / 2)

刺绣 尚启元 1065 字 1个月前

陈蹶子也不是吃素的,他早就警觉到危险,这几天精神头也是恍恍惚惚。他知道,自己应该远走他乡,或许财爷找不到人,就会放过自己。他心里也有些恐惧,因为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肯定有财爷的眼线,这么说来,自己也不一定能活着离开苏州城。

张铭辉在绣坊蹲了几天的点,每日观察那些进进出出的绣娘,这些绣娘无论是走路还是说话,都很文静,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大家闺秀的感觉。

张庆知道自己儿子的德行,便说:“若你不喜欢刺绣,哪里凉快去哪里待着去。”

张铭辉见过陶清珂刺绣,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打击,便说:“爹,别小瞧人,我可是对刺绣很在行。”

张庆大吃一惊,虽然知道他是顺口胡来,但还是说:“你既然喜欢,那就好好学,以后绣坊都是你的。”

张铭辉赶紧说:“我学!”

张庆笑着说:“不管你是真想学,还是只想玩玩,这样,我给你讲讲刺绣。”

传说,三国时期,孙权对魏蜀之威胁倍感担忧,思忖着绘制一幅精确的山川地形军阵图,以知己知彼,巩固国家防御。丞相赵达向他推荐了善丹青的妹妹,赵夫人则更进一步,将五岳、河海、城邑、行阵逐一绣了出来,不仅不易褪色,更能随意折叠随身携带。时人谓之“针绝”。

这幅刺绣地图,大抵可视为人们对画绣最早的历史想象,而早在北宋建隆二年就有绣花经袱藏于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之内,经袱绣有金黄莲花一朵,上有“丘山寺宝塔”字样,是当地信女们为还愿而献给寺院的贡品。此为画绣最早的历史记载,其源头正是有着“绣市”美誉的苏州。

不同于寻常的闺阁绣,苏州画绣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取法乎上的审美与功能属性,在代代绣娘的手中丝缕传承。画绣,就是苏绣中以纯欣赏为目的的刺绣艺术品,最早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刺绣佛像,之后转为绘画。绣制者,自然是众多卓越的苏州绣娘。

早在北宋末年,朝廷便在苏州建立了织造衙门,兼办宫货绣品。南宋绍定二年刻制的《平江城访考》记载,当时的苏州已经形成了规模缜密的刺绣坊巷,如绣线集中的绣线巷,刺绣集中的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

洪武元年,朱元璋颁布“诏衣冠如唐制”,朝廷于苏州天心桥东复建元时的织造局,专门制作上至皇太后,下至文武百官的服饰。永乐年间,还派京官来苏州督造,总管丝织刺绣宫货的采办。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据清末绣头陶幼亭所言:丝织、刺绣并非完全由官家生产,民间机户将刺绣作为农家副业者众多,绣头则负责承接宫廷订货,然后分配给绣户刺绣,同时下乡指导,检查质量。宫货一经订购,要货日期就相当紧张,如完成不了,则以“欺君之罪”论处。

苏州绣娘在“新安商帮”资本推动和“吴门画派”艺术滋养的双重作用下,迅速走出闺阁,扛起了“江南绣魁”的大旗,最繁盛时,苏州共有大型绣庄百余家,绣工数万人,甚至有“万人潮涌看新绣”的壮观场面。绣品不仅行销全国,甚至还漂洋过海,进入西方王室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