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过境(2 / 2)

刺绣 尚启元 1189 字 1个月前

渔民的生活枯燥单调,从晨曦中江面上,劳作的身影就穿梭不停,在金色的晨光里,连捕鱼捉虾的生活都透着诗意。

可对于刘金明却不觉得打渔是份苦差事,用他的话说,这辈子和鱼搭上伙了,下辈子,自己可能也要做条鱼。

刘子良跑的上气不接下气,终于在街巷看到了从饭馆出来的父亲。

卖糖粥的小贩吆喝着: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子侬格肉,还子侬格壳。张家老伯伯,明朝再来哦。

卖糖粥的小贩挑的器具叫做“骆驼担”。这骆驼担可不得了,可以把灶具,碗盆等全都放在担子上。小贩一边挑着担子,一边敲着梆子发出“笃笃笃”的声响……

不过像刘子良这样穷苦人家的孩子,走在小巷里,有幸闻到一股淡淡的桂花的清香和甜糯米混合的香味,再看到巷边站着满头银发的阿公阿婆,再传来几声阿婆吴侬软语的叫卖声:“卖糖粥了,要不要买糖粥哦!”是非常心满意足的,根本不会奢侈要上一碗。

当然,要是买上一碗,依靠着青石板路的巷子里,眯着眼睛用心慢慢的品尝。糖粥刚吃下去会有一股浓浓的桂花香涌进嘴里,随后是入口即化的雪白糯米小圆子,加上深紫色的赤豆又软又酥,以及蜜糖带给味蕾的享受。俗话说: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

刘金明看到不远处的刘子良,赶紧加快的脚步,说:“你不去上课,跑这里来干什么?”

刘子良看了看周围,谨慎的说:“财爷进咱们牛家镇了。”

刘金明惊讶,赶紧问:“在哪?”

刘子良回道:“去了陈蹶子的药铺,有几个人匪里匪气的人,他们说陈蹶子没死,真会说笑,陈蹶子早就死了。”

刘金明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父子俩的身边有一家汤面馆,刘金明说:“你小子来的正好,刚卖了鱼,咱爷俩吃碗汤面。”

刘子良回绝道:“爹,咱们回家吃吧。”

刘金明没有理会刘子良,进了家门,点了面。

苏州面讲究“宽汤硬面重浇头”,一碗正宗的苏式汤面就体现了江南文化的精致和内敛。春天有三虾面,夏天有枫镇大肉面,秋天有灵岩寺素面,冬天有藏书羊肉面……我最喜欢的是山塘街奥灶面馆里的“白汤卤鸭面”。卤鸭则以自然生长的大麻鸭为食材,鸭肉老汤烹煮后肥而不腻。加工好的龙须面,下锅时紧下快捞,使其软硬适度,口感适中。面条整整齐齐,一丝不乱地码在古朴的青花瓷碗里,浸润在白汤中,白汤头上盖着薄薄的一层熟猪油和葱花,吃入口中鲜香满溢。和面一起端上来还有花生、笋丝的三样小吃,配上一杯碧螺春茶,仪式感满满。

在厨房里,有的做了好几代。

苏州面馆有一个规矩,只可人等面,不可面等人。客人坐定,响堂一声喊,灶头上的师傅才能应声落面。要是客人看到你家灶头上有两三碗汤面在慢慢地涨面汤,掉头就走,不出三天,坏名声就一脚传到胥门外。苏州人讲究天不亮赶到面馆吃一碗头汤面,苏州面馆极其讲究面汤。面汤是苏州面的灵魂,所谓“唱戏靠腔,。面汤一般用棒骨、鳝骨、鸡壳等吊制而成,吊汤师傅天不亮就来店里吊汤了,定定心心吊三四小时方告成功。这锅汤清澈见底,不见浮沫,味道清雅鲜美,而且讲究一锅汤用到底,中间不准加水。

汤水在汤锅里要保持小沸不停,俗称“蹿边”,假如“波澜不兴”,客人见了就要“翻毛腔”:“哦哟,这是一锅淀汤哉!”也会拨脚走人。苏州老吃客的舌头厉害,眼睛也是尖尖的。苏州人讲究吃“三热面”——汤热、面热、碗热,所以这锅“蹿边”的面汤十分很关键。

两碗面上桌,刘子良盯着刘金明。

刘金明说:“赶紧吃啊,傻愣着干什么。”

刘子良说:“咱俩在外面吃好的,让我娘知道,不好吧?”

刘金明笑着说:“你小子也有担心的事,快点吃,我还得回牛家镇去瞧瞧。”

刘子良拿起勺子,喝了几口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