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猫腻(1 / 2)

刺绣 尚启元 1106 字 1个月前

沈灵慧与当家的在一桌吃饭,难免有些拘束。吴昌硕看出了尴尬的气氛,便说:“咱们把事聊到这里呢,算是解决了,尤其是班主这么大气,让人佩服。”

戏班的班主说:“有什么大气的,唱戏本来就是下九流,能让人看得起就不错了。”

沈灵慧从戏班班主的口中算是听出来了,人家其实是看的吴昌硕先生的面子,如果玉春坊去找戏班,这事估计就解决不了了。

吴昌硕夹了一块豆腐,筷子悬在半空,说:“什么下九流不下九流,都是门正儿八经的行当。”

何穗端起酒杯,对戏班班主说:“我敬班主一杯酒,这件事是我们绣坊的过失,戏班这么体谅我们,真是让我们玉春坊受宠若惊。”

戏班班主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说:“我也不知道还能把这个戏班带多久,现在不太平,听戏的也少了,但只要戏班存活一天,少不了需要绣戏袍,那以后这活就交给你们玉春坊来做了。”

何穗手微微一颤,一愣神后,叫起了身边的沈灵慧说:“咱俩给班主再敬一杯酒。”

沈灵慧赶紧起身,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戏班班主喝完酒后,把杯子往桌子上一放,说:“我家戏班管事的是个粗人,若有说话对不住的地方,还请沈姑娘多担待。”

这可把沈灵慧弄得一愣一愣的,是自己犯了错,结果没犯错的戏班一股劲的道歉。

三人入座,店小二端着一份卤大肠上桌。吴昌硕盯着卤大肠说:“在杭帮菜中,卤大肠的地位绝不亚于卤鸭和东坡肉。而大肠本身却是一种很难处理的食材,要做到完全无异味又好吃有嚼劲,没有一定的功力是驾驭不了的。所以,在杭州。一家没有卤大肠的杭帮菜是勉强可以被原谅的,但是每一家做大肠出名的杭帮菜,生意总是火爆到难以想象。来,大家尝尝。”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间天堂,有酒有菜有歌舞。很久以来,人们并没把杭帮菜放在眼里。杭帮菜,也就是杭州菜,与绍兴菜、宁波菜、温州菜一样属于“小帮菜”。小帮菜嘛,格局不大,弄来弄去也就这么几只菜,西湖醋鱼、东坡肉、炸响铃、松鼠鳜鱼、老鸭鞭尖汤、砂锅鱼头豆腐、叫化童鸡、清汤鱼圆、龙井虾仁、荷叶粉蒸肉……

南宋林昇有一首诗,气氛相当暧昧,却也一直令人心驰神往: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吴自牧在《梦梁录》里说过:“杭城食店,多是效学京师人,开张亦御厨体式,费官家品件”。他还在书中收录了菜式共有335种,比如绣吹羊、野味假炙、清撺鹿肉、煎黄雀等大致保留了北方口味,而更多的菜点如假驴事件、波丝姜豉、淡菜脍、虾色儿、炙把儿、酒泼蟹、梅干儿等,则从原料、烹饪方法及菜点命名上反映了北方文化对杭州食事的影响。

众人品尝了一番,纷纷称赞,一直不敢吃大肠的沈灵慧,也夹了几筷子,味道甚佳。

吴昌硕说:“在杭州,有一家楼外楼的酒楼,我没事的时候,经常去坐一坐,这个楼外楼是在1848年开办的,它的创始人叫洪瑞堂,是一位从绍兴来杭谋生的落第文人。他从南宋诗人林晟的诗中取了三个字,把自己的小店取名为“楼外楼”。一百年来楼外楼名厨云集,佳肴迭出除了有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叫化童鸡、宋嫂鱼羹、东坡焖肉等传统名菜外,还有研发一大批具有浙江风味的特色菜,推动了杭帮菜的形成与发展。以前杭州人有个习俗,凡有宾客来杭,必定领到楼外楼品尝杭菜风味。外地游人玩西湖,不上楼外楼,似乎没有真正领略杭州的美味佳肴。‘西湖醋鱼何处美,独数杭州楼外楼’,这句诗就是反映的就是这个情形。”

听了这一番讲解,让沈灵慧突然对西湖河畔的楼外楼有了兴趣,便说:“那得去楼外楼尝一尝。”

戏班的班主说:“以后等戏班混不下了,我就跟着吴先生到处转转,吃美食,看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