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戏袍从缝制到绣图,再到定款,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只绣图的话,工期会大大缩短,即使这样,这几十件戏袍在二个月内完成绣图,也是一个很费劲的事情。
可沈灵慧就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别人觉得完不成,她非得做出来。再加上身边有这么一位有几十年绣戏袍经验的当家的何穗帮忙,她心里非常有底。
眼看交货的日子就要到了,按照沈灵慧的进度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戏班管事的人,自从放下戏袍后,就再也没有来催过交货,本来为了要赶工期紧张的心,一下子变成了等待。这段时间,何穗对沈灵慧绣的戏袍,仔仔细细的检查了一遍,沈灵慧也放慢了速度,认真的修复戏袍,直到沈灵慧在大街上听到京城有外国人侵略,很多人出不了京城,隐约的意识到,可能戏班的人躲在京城也出不来了。这一晃就到了清明时节。
清明这个节令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形成了寒食上坟扫墓的风俗。苏州人清明节除了上坟扫墓以外,家家还要“过节”祭祀先人。按照苏州的习俗,祭祖有人鬼之分,每年的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初一)是“鬼节”,端午、冬至、除夕是“人节”。逢鬼节,祭祀要用面麦制品,烧纸、化锭等活动也以鬼节为盛。
苏州人的清明食三色,红者酱汁肉、绿为青团子、白的就是大方糕。要说这大方糕,最能代表姑苏糕点的精髓——细腻、精致。薄如蝉翼的饼皮裹着馅料,乍一眼,还能看见里面滚动的玫瑰酱、糖薄荷。它的“脸”更是“标致”,面张上有“福、禄、寿”等字样和精美图案,让人还没下口就顿生喜爱。
沈灵慧心灵手巧,做青团子可是一绝。她用麦苗叶取汁,经石灰点化澄清后调米粉做成的团子,再放入豆沙等馅心,上锅蒸。趁这段功夫,沈灵慧又去做了一道焐熟藕。在清明节前,沈灵慧就从藕池中采摘隔年老藕。她拿出藕,去节去梢,两头切下一薄片,用糯米灌实,再把薄片用牙签盖上钉牢。将藕放入锅内,加入食碱,面上盖些荷叶,盖上锅盖大火烧煮。水蒸气弥漫着整个屋子,仿佛处在仙境中一般。
忙活了一阵子,沈灵慧没有发现凤娘的身影。她在绣坊里,四处找了找,也没看到人,又问了几个绣娘,有没有见到过凤娘,这让她感觉非常奇怪,怎么一声不吭就没人了呢?沈灵慧早就察觉到凤娘有些秘密,但一直猜不透,也没去问。
沈灵慧回到屋里,把锅端了下来,青团子散发着清香的味道。她看了看藕,已经是褐色,也把锅端了下来。出门去找凤娘,街上人烟稀少,拐了几条街,转了几条巷子,也没有看到凤娘的身影。她焦急万分时,对于凤娘的行踪完全没有头绪,只好回到绣坊,坐在进门的院子里,等着凤娘。沈灵慧等了一会儿,看到了凤娘戴着柳帽,挎着个篮子进了院子。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苏州人清明有插柳、戴柳的习俗。苏州人会折下新柳“插柳于坟”、“折柳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真是门皆插柳,处处春光。
沈灵慧迎上去问:“凤娘,你去哪了?”
凤娘语气有些迟钝,说:“我这……不去挖野菜了吗?”
沈灵慧从凤娘红红的眼眶看出了来了,凤娘哭过不久,况且在凤娘的衣服上,还残留着纸灰,不言而喻,凤娘去上坟了。
凤娘看着愣神的沈灵慧说:“快把野菜拿回去,咱们做了吃了。”
沈灵慧接过竹篮子,里面有枸杞头、马兰头、塘鳢鱼等等,看得出,凤娘想用这些野菜和鱼肉来掩盖她的去向。
凤娘心情低沉,摘了枸杞头,说:“现在是枸杞头最嫩的时候,人们都说春尝枸杞先苦后甘。这枸杞头味苦性寒,清热明目,我们一会儿凉拌一下。”
沈灵慧沉默了一会儿,鼓起勇气问:“凤娘,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瞒着我?”
凤娘放下手中的野菜,回道:“我一个大老太婆,能有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