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暖光(1 / 2)

刺绣 尚启元 1318 字 1个月前

玉春坊神话的破灭,让闺阁坊和秋彩坊生意蒸蒸日上。这两家不光在较短的十年时间里成为锦织街的神话,也成为苏州城家喻户晓的绣坊。玉春坊遭遇不幸后,名声随之消失了。昔日的好友,陶喜田和张庆两位掌柜子因争夺客商,关系也逐渐地走向裂痕。

此为傍晚时分,古城特有的夕阳光正不紧不慢地照射在窗外的桂花树上,伴之美景的正是苏州人家喻户晓的弹评演奏。演奏者是戏班里的几个貌美的女子,个个身怀绝技,吸引来了几个富家子弟,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女子身上。

而在闺阁坊,张庆正欣赏着一匹刚绣好的绣品,连声夸赞:这副绣的水平真是绝了!

话音刚落,陶喜田大步垮了进去,连笑着说:“张掌柜,好雅兴啊!”

张庆赶紧让人把绣品拿走,说:“陶掌柜怎么有兴致到寒舍来了?”

陶喜田取笑道:“难不成还害怕我偷了闺阁坊的手艺不成?你看看藏绣品的那股劲。”

张庆有些不耐烦:“我也没请您老人家来啊,看不下去,出门右拐。”

陶喜田继续说:“刚才那副作品没什么稀奇之处,绣面以梅花为主,山茶、绿竹陪衬。一株梅干,风骨奇骏,傲霜斗雪、红火魅丽的山茶,是有一副春光明媚的意境,尤其是那一只引颈高歌的喜鹊,可惜针法单一,若用散套、施针、滚针、齐针、扎针、虚针集中针法结合,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华丽景象。”

张庆听陶喜田这么一说,的确觉得有几分道理,但还是装作硬气的说:“永不着劳驾陶掌柜来教授小人。”

陶喜田赶紧解释道:“我可没有班门弄斧的意思,我来呢,也是想请张掌柜赏脸,咱们去小酌几杯淡酒。”

张庆思索了一会儿问:“是不是有事?”

陶喜田笑着说:“咱哥俩能有什么事,这些年来,我们两家从未在生意上起过争执。”

张庆端起桌子上的茶杯,灭了一口茶水,说:“上茶,上等的碧螺春。”

陶喜田坐了下来,等着上茶,而一旁的张庆对身边的人说了几句话,陶喜田早就猜出来,张庆是让绣娘们,按照刚才自己说的方法,再把那一副绣品重新绣一遍。而张庆自从玉春坊出了事之后,就一直提防着陶喜田,甚至他都怀疑,玉春坊在锦织街消失,都与陶喜田有些瓜葛。

在离锦织街十几里的村子里,翠妈正在院子里摘着菜,简陋的房屋与精致的苏州园林,仿佛完全不搭调。沈雪馨在翠妈另一旁学着刺绣,在一片空地处,一个比沈雪馨大三岁的小伙子在舞枪弄棒,一会儿就把院子里弄得全是尘土飞扬。

翠妈赶紧骂道:“你这臭小子,整天瞎扑腾,有这一身子力气,赶紧去砍点柴。”

沈雪馨一声不吭地,仔细地一针一线刺着绣品。而翠妈看着幼小的沈雪馨,这一招一式,就仿佛看到了当年沈灵慧的身影。就这么一个从不招惹是非的人,还是死于非命,这到底是什么天道。正当她陷入沉思的时候,刘金明提着一条鱼回到家中,看到沈雪馨笑着说:“馨儿,今晚咱们还是吃鱼。”

沈雪馨撇了撇小嘴,低声说:“又吃鱼啊?”

翠妈看出了端倪,她与刘金明两口子都是穷人家,刘金明一直在江边捕鱼为生,生意好的时候,能赚点钱,买点糕点给孩子们。

刘金明问:“子良呢?”

翠妈把菜收拾了一下说:“这小子整天瞎扑棱,让他去砍点柴。”

刘金明放下鱼,回到屋中。翠妈看到撇着小嘴的沈雪馨,赶紧问:“你想怎么吃这条鱼,清蒸还是炖汤?”

沈雪馨没有回话,继续绣着一只大雁。

刘金明宅心仁厚,对突然出现在他们家庭生活中的这个小女孩更是喜爱有加。这点倒是让翠妈非常欣慰,丈夫不但没有怪罪自己,还任劳任怨地抚养着两个孩子,把沈雪馨当成自己的亲闺女一样来养。儿子刘子良更是护着这个小丫头,翠妈真是觉得,这个小丫头虽然命苦,但是无论到哪里都有人爱护,也算是上辈子积了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