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儿道:“枫,你的这两观观后感,真是雪中送炭啊,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天定,看来我们还真是心有灵犀啊。”
枫道:“你不要夸张了,只要它们对你有用就行了。”
灵儿暗自得意了片刻,痴痴看着枫,眼里满是柔情蜜意,询问道:“哦,对了,你是怎么知道我要这个的?”
枫脸色微变,想了一想,一字一字道:“其实也没什么,只不过是昨天听若水说的。”
灵儿心里一惊,拿纸的手不由微微颤抖了几下,木讷道:“你听若水说的?”
枫道:“不错。”
灵儿道:“若水昨天来看过你?”
枫道:“没有,她只是给我打了个电话,简单问了问我眼睛的情况而已。”
灵儿半信半疑道:“就这些?”
枫道:“就这些。”思绪一转,就猜到了灵儿的心思,询问道:“灵儿,你怎么了?”
灵儿吃吃道:“没……没什么,没什么,我还以为是你自己猜到我要这份礼物的呢。”
枫完全明白灵儿此时此刻心里在想些什么,平静道:“灵儿,不要胡思乱想了,在我失明的这段日子里,你百般鼓励我、怜惜我,你的这份情意,我自然会牢牢记在心里的,而且我也会像你怜惜我一样怜惜你的。”
灵儿喜悦道:“我明白。”
枫用一种极其温和的语气道:“灵儿,你看看文章行吗?”
灵儿得意道:“好啊,我这就来好好的看一看,看一看我的大才子是怎样评价电影《雷雨》的。”
枫陷入了沉思。
(二)
纸上写道:
初读曹禺的《雷雨》时,无疑是为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而叹息,为他们的凄美爱情而叹息,为他们的社会背景而叹息;然而,随着自己的阅历的不断加深,知识层面的不断阔宽,对情爱认识的不断深刻,再观《雷雨》时,这一切都又有了个全新的认识。
观《雷雨》后,心情复杂,感触颇深,除了对电影艺术的美妙感叹外,更多的还是由于自己读懂了曹禺的真正的《雷雨》内涵。
乍看《雷雨》,无疑就是一部封建思想遗留的家庭伦理史:有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主仆伦理,有周萍和繁漪的“母子”伦理,有周萍和四凤的兄妹伦理。这些看似慌淡的伦理交织在一起,却形成一部封建思想的批判史,然而,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消亡,都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存在这样那样必然的联系。
马克思在唯物辨证发中曾这样说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一个事物能独立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是由其他现象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雷雨》悲剧的背后,除了有周朴园的冷酷残忍外影响外,其实还隐藏着一个最大的祸根,那就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正是这种强大的思想造就了周朴园的残暴、冷酷、自私、无情的性格,造就了这部《雷雨》的悲剧。
如果说封建思想是造成《雷雨》悲剧的总根源的话,那么周朴园就是这个根源的执行者,是这场悲剧的直接缔造者。
周朴园做为剧作的中心人物,若从其性格表现的类型特征来看,我想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两点:其一,具体的说他是《雷雨》悲剧的创造者;其二,扩大的说他是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资本家典型,是封建家庭独裁的象征。但这个人物的魅力和内涵更在于其性格和命运充满了深刻的矛盾。周朴园早年留学德国,一个程度上接触到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社会思潮,正是在这种追求自己、个性和真诚爱情的思想影响下,他与家里年轻的女仆侍萍相爱了。但他最终还是在封建传统意识和封建家庭观念的压力下屈服了,抛弃了侍萍和她生下的刚满三天的儿子,转而与富家名门的成婚。在这里,周朴园所抛弃的不仅仅是侍萍母子,实际上也是对他自己早先曾追求过的那点自由思想和真诚情感的否定,是对自己做人良心的否定。不过,他的这种选择也带有某些身不由己的因素,以放弃人格、出卖灵魂为代价,屈从于传统旧意识和封建家庭的并不只是周朴园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