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兵部尚书(2 / 2)

周延宁见周延轻这个样子便知他是已经有了安排:“三哥,你打算怎么做?”

“先推两个人上去,要明面上不是我们的人的。自然是我们的人坐上这个位置更好。”

周延宁蹙眉:“可是三哥你不是怕父皇忌惮吗?”

“忌惮……”周延轻咀嚼着这两个字,忽然阴阴地勾起了唇角:“只有无能的人才会害怕被忌惮,周延年无德无才无权无势,不过靠着那么一点点可怜的利用价值被父皇推上来,他若是失了父皇的宠信还有什么?”

周延宁看见周延轻这个样子不觉有些敬畏,自己的三哥虽然年纪尚轻,但是他总觉得三哥有时候的气势比父皇更令人心生畏惧。

不过周延轻这番话不可谓不真知灼见,周延年最大的依仗无非就是皇上,可惜的是东辰的这位皇上治国之能并不高强,而且手中掌握的实权也不多,即使是真的有心立周延年为太子也没有那么大的力度。

周延轻手握兵马大权,又是身份高贵的刘宸妃之子,母族荣耀权柄亲信他样样不缺,这样的形势倒是和当时周延卓做太子的时候有些想象。

不过不同的是,周延轻已经被册封为太子,而且是一个手握大把实权的太子。皇上身为一国之君治国无能早有老臣不满,现在正是周延轻拉拢人心的好时候。

“今年春试要到了,去拉拢几个应试的举子,记得,要毫无背景的,性情耿直又急于建功立业的那种。”这么长时间以来两方争斗那么久了,太子府手底下的人都有哪些周延年自然都清楚,一般的臣子是不行了,那就只能找科举应试的名士。

周延宁一听周延轻这话就明白了,历年的科举都是皇子们拉拢势力的**期,但是太子毕竟是太子,举子们更愿意相信已成的事实,就是被册封为储君的太子就算未来的君王,那才是他们要效劳的主君,所以太子这边的优势在这个时候展现的十分明显。

“那三哥,要是这两个人都不行呢?我们要推举哪个中立的老臣上去?”

周延轻嘴角弧度不变,到书桌边微微起笔,不出片刻纸上便多出了肆意流畅风骨极佳的三个字。

周延宁看着这三个字愣了愣神:“冯书望?”

“没错,就是冯书望。”

周延宁回京之后再吏部待过一段时间,对冯书望还有有些印象:“我记得,冯书望现任南州都统,而且多年来一直不受父皇重用,倒是他的独子冯屮雲,前些天宁寄渠治理的不错,父皇一直有意升迁。”

“冯屮雲为人呆板了些,倒是冯书望,耿直却不迂腐,而且挂了几十年的武职,

冯书望的祖父冯华老大人在各地都有门生,而且冯书望的官声也不错,资历经验能力他都不缺,而且前些天母妃传信来说,父皇对冯华老大人一直心存愧疚,最近有意为冯书望升迁。”其实这不过是个借口罢了,只是皇上眼见着朝中的权力被自己的两个儿子瓜分心存不满,有意重新建立自己的势力而已。

一个九五之尊,堂堂帝王,却几乎被自己的皇子们架空,皇上的心里当然是不好受。

自从周延轻上位以来不仅十分得朝臣们的推崇,而且清流名士和风雅才子也无不对太子殿下赞赏有加。因为周延轻这半年来着重清理吏治,减少税赋,发展生产,而且曾经提议皇上把科举中的选拔范围扩大到一般的寒门学子,虽然这个折子至今还被压制箱底但是这样的提议却为周延轻赢得了不少人心。

谁人心里没有一杆秤,真正能为莘莘学子做主公断争取权益的皇亲贵胄又有多少?太子殿下才一掌政东辰便已有如此气象,当然说明了他厚德载物,是为百官们的楷模。

有好的方面自然也有坏的,周延轻在为寒门学子出头的同时也得罪了不少权贵之家,对于这样的权贵,周延年一个都不放过,全都拉拢到二皇子麾下。

“三哥,你知道我是憋不住的性子,我有话也就直说了啊。”

周延轻拍拍周延宁的手臂:“说什么呢,我是你三哥!”

周延宁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就是觉得,以冯书望那个耿直的性子,说不定不会追随咱们。”

“是啊。”周延轻叹了口气:“这也是我一直担心的问题。虽然这段时间我一直建议父皇重整朝政,可是似乎收效不大,吏治整治过了也还是一样的腐败,官场上卖官鬻爵屡见不鲜,东辰要是一直这样下去,我都不知道未来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