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他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开始,这些年他是励精图治,外击匈奴,巩固边境,内休养生息,安抚子民。
十数年来,未曾有一日懈怠。
可他如此勤奋,这天下依旧暗流涌动,灾祸不断。
自贞观元年启,霜灾,蝗灾,水灾,旱灾,年年不绝。
于是民间便有了风言风语,说他李世民杀兄囚父,得位不正,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这才降下了灾难。
每一次,这帮言官都跳出来,说是他李世民的罪,害的百姓受苦,必须要下罪己诏。
特别是这个魏征,每次都反复横跳,疯狂弹劾。
天可怜见,淮北水灾是他李世民的错,剑南道霜灾是他李世民的错,现在就连青州旱灾也是他李世民的错。
他李世民到底是造了孽?
李世民怒火中烧,一双虎目盯着魏征,说道:“依魏卿所言,难道只要朕认了错,那旱灾便可解了么?”
魏征怡然不惧道:“那是自然,只要陛下诚心悔过,那上天必将解了灾情,如若不然,就是陛下诚心不够而已。”
一听这话,李世民被气得不轻,血压都差点上来了。
听听,这说的是人话吗?
真是岂有此理!
他李世民怎能答应!
就在二人僵持不下之时,门外小太监近来禀告,吴王府长史刘清峰觐见。
虽然李世民现在并不待见吴王府中人,但好歹刘清峰这时前来,解了他的围。
于是下令让刘清峰觐见。
只见刘清峰手里捧着一个箱子,快步走到李世民面前,跪地叩首道:“臣吴王府长史刘清峰,叩见皇上。”
李世民面无表情,淡淡道:“刘长史此番前来,是要有何要事啊?”
刘清峰朗声道:“臣此番前来,是为解青州旱灾而来!”
“哦,爱卿莫非有何妙计?快速速献上来。”
刘清峰道:“臣有一物,亩产两千斤,早熟,耐旱,一年可熟两至三季!”
“什么?竟有此等神物?”
“这绝无可能!”
此话,朝堂中尽皆哗然一片,诸位重臣皆面色不信之色。
亩产两千斤,还一年可熟两至三季?
这怎么可能!
就连李世民也掩盖不住满脸失望神色,只当刘清峰在说瞎话。
刘清峰看着一干人等的脸色,心中了然。
就好像看到曾经的自己一样,自以为饱读诗书,才智过人,却不知天外有天。
要不是吴王殿下,此时他也是这么无知吧。
刘清峰将手里的箱子打开,抓出一把稻米举过头顶。
“臣所言未有半点虚假,有实物在此,陛下一看便知?”
李世民接过太监递过来的稻米一看,有些不以为然。
“这不就是普通的稻米吗,有何不同之处?”
刘清峰道:“费也,此稻乃是占城稻,由林邑国引进而来,外形较之关中稻米细狭,非普通稻米。”
“且此稻种一年前已经由青州引进,经过种植,可知此稻种一年两熟,若是肥沃一些的土地,甚至可以三熟。”
听到这里,李世民再也坐不住了,他站起身来回踱步,仍旧有些难以置信。
若是刘清峰所言不虚,那些稻种就是天赐神物啊,
不仅青州旱灾可解,大唐千秋万代都会因此受益!
这可是关系到大唐根基的大事啊!
“刘卿家此言当真?”
刘清峰斩钉截铁道:“陛下若是不信,臣可立下军令状。”
“此稻种在青州已种植一年,当地农户皆知,陛下可派人前去查验便知。”
看到刘清峰不疑有他,李世民不由得已经信了七八成,但此事关系太大,他又不得不慎重。
于是下令道:“来人,百骑司速速派人前往安州查探此事,不得有误!”
说完李世民上前把刘清峰搀扶起来,温声道:“非是不信刘卿,实在是此事事关重大,朕要真凭实据才放心。”
“此事若是为真,那刘卿便是立下了不世之功,朕定当重重有赏!”
闻言刘清峰却道:“臣不敢居功,陛下明鉴。”
“此稻种乃是吴王殿下引进,一手培育出来的,实非微臣之功劳。”
“什么?”
李世民不太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稻种是那个整日里惹是生非的老三弄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