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峰映彩光,气冲如斗牛。
道台之下,儒门学子孜孜不倦,激发文气,萦绕于群山之巅。
他们细细品味大儒话中意境,有不少人隐约觉得灵台闪过文气光华,仅仅只是揣度片刻,便觉得收获无穷。
好些儒生顿觉气血沸腾,文气上涨,境界也有所提升,他们惊异莫名,不禁生出感慨。
“苍鹤大儒果真境界高深莫测,仅仅只是清谈数句,便蕴含如此深意!”
“儒门七境,一境一登天,作为六境中阶的大儒之境,对儒道有如此领悟,也才情理之中,但是令我没想到的是,仅仅数语,便能让我从第一境摸到第二境的门槛。”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大儒对道的领悟,已然达到道之深处,其虽然微言大义,却是蕴含无穷哲理。”
儒生们激动万分,看向道台处的神色更是火热。
大儒讲道,此时可谓是可遇不可求,绝大多数儒门之人,若是不到儒生境界,根本没有资格聆听讲道。
即便是有些穷乡僻壤的儒生,也有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遇到一次,更别说有所领悟。
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大儒都克己复礼,一视同仁。
在一些鸿儒看来,文气傲骨,非家世显赫,有良好资源之人不能具有,非天资聪颖,刻苦求学之人所不能具有,而,家族显赫在天资聪颖之上,毕竟学习儒道靠的是底蕴以及资源,没有资源之人,如同无根之木,如同无水之泉,殆矣!
至于一般的凡夫俗子,庸庸碌碌便是一生,怎能有资格聆听大儒讲道。
这番举动,当然逃不过苍鹤大儒之眼。
“肃静!些许成就便志得意满,迷失本心,被外物所左右,安能顾守儒道,到达高等境界?”
道台之上,苍鹤大儒目光一扫,慧眼如炬,将一切尽收眼底,“所谓儒道有七境,一境一登天,此话据传是儒尊所留,诠释了儒道的七个境界,分别是儒生境,修身境,凝器境,立命境,大儒境,至人境,儒圣境,儒尊境,儒仙!这九个境界,口口相传,但是能够成为儒生者已经极少,更别说能够借助文气洗筋伐髓,将文气流转全身打通奇经八脉修身成功的人,那更是万里挑一!”
想到此处,苍鹤大儒沉思片刻,痛心疾首道:“我观尔等境界,可谓是积重难返,弱不禁风,曾经的九寰山,可谓是英才辈出,如今能够到达凝器境的都寥寥无几,安能诛杀妖邪,在万族战场夺回我人族失地邪?”
此话可谓是如同晴天霹雳,一瞬间将在座的众多儒生从云端之上击落到现实。
很多儒生面露惭愧,本心静气,从刚才的喜悦之中脱离出来,放平心态,认真听大儒讲道。
山脚下。
韩乾跟随在韩衍身后,他的无为经大成之后,通体已经发生难以言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