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丧服凶器不入宫(1 / 2)

寒剑领兵,羽林卫支援,又调樊城军押阵。

这次除非有人想要造反,否则决计不敢再有人对段三郎伸手,所以离开樊城之后的路,顺遂得让人恍惚了。

不知何时,西晋出了一位新皇子的消息传遍了天下,打樊城出来到下一座城池,杜三思可谓大开眼界。

过路的美女先且不论,讨饭的乞丐多了,穿金戴银的富户多了,就连行侠仗义的豪客都多了!冷不防间,杜三思还看见了几个打扮非常中性养眼的美男……

“我去,他们图什么啊?!”杜三思简直不能理解,至于这么前赴后继吗?给段三郎多看一眼能飞升成仙?

段三郎笑了声,从头到脚看了她好几眼,“……也就你这么傻,身在福中不知福。”

杜三思嘴角一抽,这一路走来差点没被乱刀砍死,老实说,她还真没看见什么福气。

再说那些人长得也不咋地,怎么也好意思贴上来?就不怕在段三郎面前自惭形秽?

杜三思是真的是百思不得其解,只能满脸疑惑地看向段三郎。

但段三郎却并没有跟她解释太多,他只是道:“到了京师,只要你没瞎,自然能够看明白。”

杜三思满心好奇,至此也只能憋在心里。

直至到达京师的那天。

进京师之前,他们需要经过一处要塞,这要塞就如一个横卧的v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京师地势偏高,这里本就是易守难攻之地,再加上这特殊的要塞地形,就算敌人打到天子脚下,也有临阵反击的可能。

这里不仅仅是经济重镇,左右两侧的平原草场更是禁军大营,除此之外,这里也是西晋王朝的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其名曰“长安”。

长安!

杜三思脚下一滑,下车的时候险些给作者跪了。

她明明记得这本书好像是立足在宋朝根基上写的吧?但这个长安好像一瞬间带她倒回了盛唐,还是说是她误会了,作者只是将文化进程设定在宋朝及之前,并没有特地在宋朝?

那这就是杂糅百家,融会贯通?

杜三思悻悻,也对,这里本来就不是她那个世界,而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架空王朝,怎么可能跟宋朝一模一样呢。

杜三思稳住心神,踩着板凳下了马车,深吸口气,抬头。

旋即震惊。

长安大道好宽!长安人好多!长安的房子普遍都比临安高!长安的人还都……都无声伫立,井然有序。

他们站得整整齐齐,人人都垂眉低头弯腰躬身,仿佛地上铺满了金子,而抬头就会面临砍头刀般。

虽是人山人海,却又鸦雀无声。

皇家的仪典,就连寂静,都寂静得壮阔浩瀚,气势雄浑,令人下意识屏住了呼吸。

杜三思正不知所措,身后传来脚步声。

段三郎风云不动地走到她身边,相当平静地扫过跪满长安大街的百姓,视线最后落在了领头之人的身上。

那人穿着红色官袍,身旁跟了两个年轻官吏,其后三等九般又列次站了百余人,抬着一顶青色华盖骄撵,左右两侧黛衣候者手执佛前玉如意、珠络玉香炉、宝瓶七色幡等分作两列。

仪仗森森,声势浩大,阵势俨然,犹如神宫出游,令人瞠目。

羽林卫扩宽大道,这些人或是庄严肃穆,或是面带笑容,就站在二十米远的地方,静候众人。

随着段三郎的出现,杜三思明显发现现场传来了轻微的吸气声——长安与京师只隔着一条五百米的驰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侧多由军户组成了村镇,所以这里的人多是见过皇子、太子,甚至宫妃、皇帝的。

由此可见,这些人也并非如表面上那么恭敬,偷偷打量的人甚多。

为首的红衣官员泰然而立,然目光触及段三郎的时候,依旧为之一惊。

原本礼部官员还在怀疑这七殿下的真假,但……这要是假的,他能直接把眼睛戳瞎!

长得一模一样,竟果真不是夸大其词!

周庆紧随二人,寒剑怕他们不习惯,主动往前方开路,抱拳对红衣官员走去,“范大人!没想到是范大人亲临长安迎接殿下,真是让寒某震惊了。”

这话纯属试探,姓范的这位大人倒也坦**,立刻拱手上前,面露激动道:“能来此迎接新殿下,本就是礼部之福,就这机会,还是范某从东宫那里争取来的。敢叫统领笑话,连陛下都笑我是不是想抢他风头呢。”

原来是陛下授意,寒剑登时放心了。

他犹豫片刻,低声道:“既是陛下授意,那想必殿下的情况,陛下已经知道了?”

范大人默了默,朝段三郎偷偷觑了一眼,白衣戴孝,羽林卫披麻,双棺紧随,气氛凝重,这要是看不出来问题,他这礼部尚书就白当了。

“放心。”他不以为意。

杜三思下意识握住了段三郎的手,她察觉到了许多视线,有人正在打量段三郎,有人却在盯着自己。

她打赌,那并不是什么友好的视线。

至此刻,她似乎才终于明白了那些在路上卖弄家世风情的人。

司马三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可以操控这个世界的王族血脉,还是泼天富贵、滔天权势,更是高不可攀、贵不可言。

在他们眼中,这是一场活生生的神话!是从前极少见到而今后也未必会再度出现的……一步登天!

而更重要的是,他现在身边有太多位置,可以给人觊觎、安插、控制。

对杜三思来说,他是段三郎。

对其他人来说,他是司马三郎,是一座活生生可待挖掘的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