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文艺演出(1 / 2)

孙铁成的落网,如同一块石头投入深潭,表面上只激起了一圈涟漪,很快便恢复了平静。

供销社换上了新的、根正苗红的售货员,王婶在胡玉的开导和组织上的关怀下,渐渐走出了阴影,变得更加积极。

春耕生产如火如荼,民兵训练也从未松懈。

广元镇在紧张有序的氛围中,似乎再次构筑起了坚固的防线。

但林军和山鹰都清楚,这平静之下,是“园丁”组织在连续受挫后,被迫进入更深层次的蛰伏和更精心的策划。

敌人像一条受伤的毒蛇,缩回了黑暗的巢穴,舔舐伤口,等待着下一个致命一击的机会。

这种等待,比直接的对抗更让人感到压抑和不安。

林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和民兵建设中。

他深知,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觉醒的意识和强大的自卫能力。

他组织民兵连开展了针对性的反渗透、反破坏演练,甚至模拟了遭遇敌特分子时的各种应对场景。

他还让胡玉利用夜校的机会,给社员们讲解一些简单的反特常识和保密条例,提高大家的警惕性。

这天下午,林军正在地里和社员们一起给玉米地锄草,公社的通讯员又气喘吁吁地跑来:“林镇长,电话!县里文教局打来的!”

林军放下锄头,回到公社办公室。

电话是县文教局一位姓王的干事打来的,语气热情洋溢:“林镇长啊,好消息!省里组织了一个‘文艺轻骑兵’下乡巡回演出队,第一站就定在你们广元镇!说是要慰问奋战在春耕一线的广大社员群众和民兵同志!这是对你们工作的肯定啊!演出队明天就到,你们准备一下接待工作!”

“文艺轻骑兵?”

林军愣了一下。

这确实是好事,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鼓舞士气。

但他心里那根警惕的弦,又不自觉地绷紧了。

任何来自外界的、计划外的群体活动,在眼下这个敏感时期,都值得谨慎对待。

“王干事,演出队都有些什么节目?有哪些同志参加啊?”

林军故作随意地问道。

“哦,阵容不错!有省歌舞团的演员,还有曲艺团的,听说还有两个刚从部队文工团转业的骨干呢!带队的是文化局的一位老科长,姓钱,经验丰富!节目都是反映工农兵生活、歌颂新时代的,绝对正能量!”王干事热情地介绍着。

听起来一切正常,合情合理。林军找不到任何拒绝的理由,便应承下来,安排了李福负责具体的接待和场地准备工作。

放下电话,林军沉思片刻,还是通过秘密渠道,将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山鹰。

山鹰的回复很谨慎:“文艺慰问是正常活动,不要过度反应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但必要的警惕不能放松。我会通过省厅渠道核实这个演出队的背景。你们那边,正常接待,暗中观察,重点是留意演出队成员有无异常行为,以及他们活动期间,镇内有无其他配套的异常情况发生。”

第二天上午,两辆挂着省城牌照的卡车驶入了广元镇。

“文艺轻骑兵”演出队到了。

带队的老钱科长果然是个热情爽朗的老头,演员们也都年轻活泼,能歌善舞。

他们一下车就忙着卸道具、装舞台,很快就和围观的社员们打成了一片,气氛热烈融洽。

李福按照林军的指示,热情周到地安排了食宿,将演出队安置在公社腾出的几间空房里。

林军也抽空去露了个面,表示了欢迎,目光却在不经意间扫过每一个队员的脸庞和举止。

表面上看,一切正常。

演员们排练认真,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聊起艺术来头头是道。

但林军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还是捕捉到了一些极其细微的、难以言喻的异样感:那个唱民歌的女高音,眼神似乎过于灵动,打量周围环境时带着一种超越好奇的审视;那个负责音响的小伙子,摆弄设备的手法熟练得有些过分,甚至带着点技术人员的精准;还有那个自称是曲艺演员的快板书演员,指关节粗大,虎口有老茧,不太像长期拿竹板的手,反而更像……经常摸枪的手。

这些发现让林军心中的疑虑更深了。

但他没有表露出来,只是暗中加强了对演出队驻地和活动区域的便衣监视,并叮嘱胡玉,以采访演出活动的名义,近距离接触这些演员,尤其是留意他们的言谈举止和私下交流。

胡玉心领神会。她凭借记者的身份和亲和力,很快融入了演出队。

她采访演员们的排练花絮,聊艺术生涯,甚至还跟着学唱了几句。

在看似轻松的闲聊中,她敏锐地注意到,那个快板书演员对广元镇的历史和地理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几次旁敲侧击地打听镇子周边的山路和小道;而那个音响师,则似乎对公社那台老旧的扩音器和广播线路特别关注,以“调试设备”为名,几乎摸遍了整个广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