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和种植和养殖正如火如荼,叶溪在清山村也没有闲着。
给玻璃厂长工们准备的青砖房已经全部盖好了,这一批共二十套,虽然不多,但可解玻璃厂宿舍拥挤的燃眉之急。
叶溪优先将房子分给骨干成员和外村离家远的长工,还向大家说清楚,三年表现好的长工们,有机会得到房子的终生使用权。
也就是说,有生之年,都可以住在这青砖房里。
住进青砖房的长工们,欢天喜地,这房子可真不错,窗户又大又亮,屋子里也宽敞,农具都是现成的,里头还有穿衣镜。
单单是一个穿衣镜就不便宜,叶小娘子可是真的大方。
他们觉得穿衣镜不便宜,是因为他们虽然做玻璃,却不做镜子,镜子一直是由叶溪亲自加工的,他们不知道真实的成本,只知道镜子比玻璃贵得多。
也就以为镜子的成本很贵,其实对叶溪来说,镜子的成本并不算高。
很多人以为,玻璃厂的宿舍就足够豪华了,没有想到有生之年,还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住进去的长工们很开心,没有住上的就不大开心了。连连问叶溪还有没有机会。
“大家稍安勿躁,以后还会有的。这次只有二十套房子,如果成功地话,下次我们会建更多这样的青砖房,还是表现优秀的、外村离家远的、还有家里人口多住房有困难的优先,想得到房子的长工,可以同顾叔提前报备,顾叔会根据大家的实际情况排好顺序的。”叶溪大声说道。
听到还有机会,长工们都是眼前一亮,决定之后要好好干活,好住上这大房子。
叶溪看到他们坚定的眼神,这房子果然没有白建,这是双方共赢的好事。叶溪有预感玻璃厂的绩效要涨,果然下个月,绩效和成品涨了五分之一。
青砖房建好了第一批,特色餐厅也在建设中。
地基打好之后,叶溪又构思了一番。
本来她想将特色餐厅建成大堂食堂的样子,但后来又否定了这个想法。大堂食堂虽然不错,但是很多人坐在一起,用餐的环境一般。
最后,叶溪决定盖一条小巷子。
就像前世见过的小吃巷子那般,一个小巷子就像是一条小小的街道,巷子里是一个个的小吃店。
这巷子要装成古香古色的样子,要精致,还要上档次,有质感。
至于里面卖的小吃,则要有特色一些,但是对玻璃厂的长工要便宜。
叶溪去同魏管事结账、要结清青砖房的银子的时候,告诉了魏管事她的新打算。
魏管事笑眯眯地收下工钱,但是对叶溪这个计划有些不解:“叶小娘子,这样一来,造价会翻不只一倍,这样高的造价,从长工们身上可收不回来,他们手里虽然有点小钱,但是饭菜太贵,只怕不会吃的。”
“多谢魏管事替我着想,不过我本来就没有打算从他们身上收回成本。我打算从有钱人身上收回成本,城里不是没有向往田园生活的有钱人,这只是其中一小步,我打算弄些更有意思的东西,吸引他们来玩。”叶溪笑着说。
魏管事恍然:“原来是叶小娘子的深谋远虑,倒是魏某想得简单了。既然如此,就祝叶小娘子财源广进。这次的工钱,就给叶小娘子打六折,以后还得和您多多合作。”魏管事的表情近乎讨好。
以后要吸引有钱人来,那不就是要搞旅游业?农家别院、公园恐怕都要建,而且还不止这些,对魏管事来说,这可是大大的商机。
他这个六折,是抛砖引玉,寻求和叶溪更长久的合作。
他还算机灵,而且是个不错的合作伙伴,从不偷工减料,也有头脑,叶溪对他也算满意。
“好说,以后还是要和魏管事多多合作的,请您放心。”叶溪笑着说。
魏管事像得了保证一般,笑得见牙不见眼。
特色餐厅改成了小吃巷子,工期也要延长许多,但叶溪不急,清山村的村民们却有些着急,她们想早些去卖小吃,补贴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