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就是一个想法,便让两个姑娘兴奋了许久,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彼时大夏虽然开放恩科,并且比起前朝又放宽了不少的政策。
寒门学子也能进驻内阁,这在从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只是寒门学子依旧不多。
苏若烟曾经想过这个问题,那是因为……十年寒窗苦读,这条路颇为艰辛,打算读书的寒门学子,无论朝廷给不给优惠政策,他们都会一如既往的读书,科举。
走向一条康庄大道。
原本就没有打算要读书的,就算减免了学杂费又能如何?
他们的心思,不在这个上面,况且读书习字原本就是要花银子的,书本,笔墨纸砚,那些都是真金白银堆积起来的。
越洹的一方砚台,就价值千金,自然……他的笔墨纸砚都是金贵的,即便是普通的也没有太便宜。
苏若烟去过黄河,自然知道那些农民有多么的穷……
“可是朝廷的书院总是办不起来,我还记得爹爹回家的时候总是念叨着,人才难得,人才难得的。”方清雅想起方尚书,也是深深的叹了一口气的。
“爹爹说,叫得上名字的,从来都是那么几个,想当初越少卿中了状元的时候,他们也是意料之中。”
毕竟越洹的才名,那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
“朝廷办的书院,那根本就是赔本买卖,根本就只是象征性的收了点银子,一年的束脩,只需要十两银子……好一些的书院都不止这些。”方清雅说起这件事情就摇头叹气。
在京城的还好一些,一些远地方的,那根本就没有人去念书的。
朝廷的本意是想吸引寒门学子入学,广纳人才,只可惜书院办起来了,每一年往里头砸入白花花的影子,却依旧像是打了水漂。把一众官员们愁的啊,头发都快要掉光。
苏若烟倒是差不多能知道根本的原因。
“那些地方很穷的,别说是十两银子,在我们心目当中,十两银子并不算多,可是在他们眼里,十两银子,就是他们一两年的嚼用。”苏若烟若是没有去黄河赈灾,也许这辈子都不知道这件事情。
十两银子,说的不好听一些,连她的一盒胭脂都买不起,可有些人,却为了这十两银子,付出了生命。
苏若烟忽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方姐姐……我想办女学。”
“什么?”方清雅听到这里,差点叫了出来,这……这……
这,是什么念头?
“我没有听错吧?”
“没有听错,我想要办女学。”苏若烟认真道。
“那些姑娘们,实在是太可怜了,她们碌碌无为,懵懂的过完这一生,然后把这思想,传递给下一代,下一代又传给下一代……”
苏若烟只要一想起这些,就觉得不寒而栗,这样是不对的呀,怎么可以这样?
“若是一代一代的这样下去……这怎么行呢?”
“你说的有道理,只是这办女学,何奇的艰难。”方清雅有些发愁,大夏的历史上,也不是没有人想过要办女学的,只是都无疾而终罢了,若是苏若烟想要办女学,那就是反对声一片。
而且还不一定有人能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