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桐山书院(1 / 2)

王彦和百里轩站在桐山书院门口,抬头望去一块巨大的石碑竖立在门口。

石碑上以苍劲有力的大篆字体书刻着桐山书院四字,后还写了一长串的介绍书院由来的小篆。

听说是书院的院长著名的儒学大家在书院十周庆的时候董继来亲自书刻。

董院长这小篆取修长的纵势为体貌,追求端庄雅正,讲究对称、疏密结合,中锋用笔为主,偏锋、侧锋并用,收笔多侧锋,悬针、垂露兼融,用笔起收不露痕迹。这真是做到了所谓的疏处可以走马,密之不能容针。

这小篆一看就是没有几十年的书法造诣根本就写不出来的。

王彦呆呆地望着这石碑,久久不能移开眼睛,心里感叹道这书法造诣可能是她这辈子无法企及的高度啊!

书院大门也是很端庄大气,两座硕大的石狮子立在书院门口两侧,显得大门更加庄严肃穆起来。

“来者何人?”守门侍卫拦住两人严肃问。

“守卫大哥你好,我们是前来报到的学子,这是报到函!”王彦拿出报到函递上。

首位接过报到函,确认是真的,然后说:“两位请稍等,待我进去通报一声”。

说着就走进去通报。

不一会儿,便有一个中年男子和几个小厮随着守卫走了出来。

中年男子见到百里轩他们首先作揖行礼,后才说道:“各位好,我是这书院的管家郑远兮,接下来由我带领两位进书院到住所处。”

王彦的行李由小厮接过,她有礼地说:“郑管家,安好!这是我们家少爷,郑管家您先请,小的和少爷在后面跟随。”

百里轩微点头表示认同王彦所讲,姿态端的高高的。

郑管家见状也只是微笑,开始带领他们入书院。

进入书院后,郑管家开始边走边介绍桐山书院。

“桐山书院占地3百余亩地,是自西向东串联式而建,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知新堂、御书阁,学子住所藏锋院和最里面的崇德楼。知新堂是夫子们授课的教学重地,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其旁还有知乐堂、不器阁等供学子们学习礼乐的地方。其中不器阁取自论语中“君子不器”中的不器二字,意在学子们不局限于只学一门知识,而是海纳百川、学广入精。而御书阁是位于桐山书院的中央,阁为木构建筑,3层,平面呈三角形,周环走廊,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阁外柱有题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里面藏书丰富,可供学子们读书参考;从御书阁道学子住所,中有一园子,內设翰墨亭和荷花池,供学子们可早上在其朗诵诗书和彼此探讨学问;后面是学子们的住所分东南西北四院,每院有八间住所,可供学子们住宿;从藏锋院到崇德楼中间偏北处设有一小院为杂役房,是杂役们所居住的;最里面为夫子们所住的地方,其两旁还有馨月苑和雨花阁是供夫子们家眷探亲时暂居的场所。(参考我国现存的书院所写)……”

郑管家滔滔不绝地侃侃而谈介绍着这桐山书院,眼中流露的骄傲和自豪的光芒让人不禁为之侧目。

当然这百里轩就不这么看。他只感觉这郑管家是真的太聒噪了,比自己这书童还吵,不由皱眉出声打断郑管家的介绍道:“你直接说本少爷住哪个院子?带本少爷过去就可,不必多言。”

郑管家闻言有些意犹未尽地停住了嘴,幽怨地看了百里轩一眼,心知这少爷他也惹不起,只能闭口,默不作声在前面带路,脚步走的飞快,似乎也急于摆脱这大少爷似的人物。

而王彦其实听着蛮带劲的,这五进五出的院子果然非比寻常。

王彦知道书院以这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形式而建,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应该是还想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从御书阁前往住所的那段路,前段青砖铺地,后为卵石铺路,走的倒是别有一番韵味。

“百里公子,这就是你的居所了。”穿过一片小竹林,经过曲折回廊,王彦他们终于到了他们的居所----南院。

“就这房间?也太简陋了点吧?”百里轩看了里外两间,嫌弃道。

房间分里外两屋,两屋只是用硕大屏风分隔而成,各置一雕花木床。房间约莫70平米,里屋较之外屋,也只是多了个木施(挂衣架)而已,而外屋正堂最里边摆着个书案和一方便宜砚台。

整个房间显得简陋而空旷。

“这都是每个学子的标配,若是公子还要添加物件,可以自行购买加置。”郑管家躬身说道。

“哼,这意思是本少爷交了一大笔入学费还得付一笔钱给置办家具?”百里轩冷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