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施恩(1 / 2)

焚天帝魂 五黑 3261 字 2个月前

接下来的情况就不必汇报了,当日陆神将战败回国后,就已一五一十的写在战报上,以陆神将的人品,是不屑弄虚作假的,这也是牧王在看了那封战报后为何大发雷霆的原因。

牧王心里对陆神将的耿直不知该说什么好了,要是陆神将当初为自己辩解一下,不,这不是辩解,而是将前因后果,为何战败,为何逃跑,为何会败得如此惨烈一一细说,那么以牧王对他的信任,便不会白白浪费数名宫廷精锐,而另一方面,牧王也很欣赏陆神将刚正的性子,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胜仗求方法的品性。

总之,这个大大的闷亏,牧国只能默默吃了。

而当时的牧王并不知道,此时从长远来看,给帝国带来的利处,远远不是当时那点牺牲的帝国面子和士兵能够换来的。

首先便是帝国对黄沙镇的重视,达到了极高的程度,为此还引来需多帝国大臣的不满,纷纷认为牧王许久未尝过战败滋味,因此而昏了头,对此牧王并没有解释,他如何能解释?

笑话,陆神将面对强敌还能保持镇定,第一时间清楚对方的实力绝非己方所能比拟的,下令撤退,不顾一切撤退,哪怕被人大骂孬种,给帝国抹黑,他也必须这么做!因为这些兵是帝国的兵,士兵应该死在战场上,而不是和这些修界的罪民搏杀,在明知无法战胜对方的情况,贸然进攻绝非明将所为,但若说陆神将胆怯么,那倒并不是这么回事,如果说牧王给陆神将的命令是攻下黄沙镇,那么陆神将便不会下令撤退,更不会主动下令全军撤逃,反而会鼓舞军心冲锋前进,哪怕战死,哪怕拼尽最后一人,哪怕明知无法完成命令,也绝不退后!

要知道他们当时的命令是攻打塞尔城,敌人是徐国人,绝不是罪民!

所以路神将的逃跑行为虽然给帝国抹了黑,更替陆家蒙耻,但如果重来一次,陆神将还是会这么做。

身为一代名将,必然爱惜自己的士兵!切不可为了一己之私,而枉送士兵的性命,尤其是对方根本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敌人。

甚至后来陆神将想通了,那次战争,根本就不怪对方,因为他早该想到,对方既然是化羽高手,一箭之威只杀掉一个普通士兵,这的确只能算一种警告了,若对方有心杀掉他们,那一支冷箭恐怕就不是朝着士兵而去,而是朝着他而去了,他自问,无法接下那一箭,最终的结局,只能是重伤或死亡!然后对方再歼灭自己十五万雄兵,他相信并非难事。

所以对方那句话不是挑衅,更不是耀武扬威,而是真正的手下留情。

一种警告。

要怪,就怪他当是没有能明白对方的意思,这才让三万人白白送了性命,为此他自责了很长一段时间,要知道那可是他亲手带出来的兵啊,就这么白白牺牲掉了,不是死在徐国人的马刀下,而是不明不白死在罪民的屠杀下!

当然,事后即便在自己一方溃败逃亡时,对方看似穷追猛打,但陆神将知道,对方算是留了手的,否则以对方个体作战能力如此强悍的情况下,岂能不狠狠咬掉全军的尾巴?但对方没有那么做,只不过雷声大,雨点下,在军队后方追逐大骂,并没有下狠手来追击!

鉴此,陆神将相信对方绝非自己印象中的乌合之众,乌合之众是没有这般纪律的,也就是说,黄沙镇已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规矩,或者说,那些罪民从某种意义上,统一了对帝国的态度。

陆神将可以退,牧王却是不能退的!

帝国就在这里,黄沙镇就是帝国的一部分,牧王绝不能允许黄沙镇变成一个毒瘤,尤其黄沙镇的独立是他亲自亲署的,他不得不深思这样一支“强军”,会否被徐国所利用!甚至,这根本就是徐国蛮子的阴谋!

他必须重视黄沙镇!

然而牧王还无法向帝国大臣解释这一切。

哼!他能跟这帮恐怕一生都呆在牧王城的文臣说什么?难道说自己亲手制造了一个帝国军队的噩梦?那么他将面临满朝文武的职责,在当时,皇室的统治还不像今天这么牢固,牧国更是强者芸生,权利并没有太过集中于王族。

又或者说明实际情况,请求这帮文臣出出主意?

别闹了!这帮文臣除了在治国方面有一套之外,论起行军打仗来,连陆神将的一根手指头都比不上!

治国么?呵呵,黄沙镇还是帝国的领土么?

当然,文臣的作用不可忽视,甚至历代都有人认为,在世俗帝国的管理上,文臣比武将更加重要。

只不过当时的那位牧王,是个极端的尚武主义者,心里压根也没打算利用怀柔的手段来处理黄沙镇的事情,再加上黄沙镇可以说是他亲手制造出来的,他将这个责任引咎在自己身上,当然想着用最强硬雷霆的手段去处理好,以免史册上留下他的污迹!

接着,牧国就想办法和徐国取得了联系,由于黄沙镇“不通”,加上又有国使被杀的经历,两国现在势如水火,牧王也是再没其他办法,才想到了徐国,当然,牧国并非放低姿态请求徐国的帮助,而是在于试探黄沙镇是否是徐国的阴谋,同时再次狠狠谴责了徐国杀掉国使一事,另放了一些狠话云云,这封信由牧王亲自执笔,一字一句不失威严,既将战乱开端原因说清楚,也表现出了强硬,更是对徐国就黄沙镇一事看法的试探。

当然,徐国那边并无太多人才,否则一定会看出牧国表面强硬,实则是一种服软,也因为黄沙镇的消息封闭了,徐国并不知道牧国前些日子吃了一场极大的败仗。

要遇到聪明些的,肯定会想到牧国既然像书面上说的那么强硬,而自己又将人家使臣给杀了,那对方为什么不干脆举兵北上,狠狠痛击自己呢?

老实说,徐国当时哪里能想到这里,以徐国人有限的智慧,第一时间想到的牧国又在搞什么鬼把戏了!

当然是鬼把戏!

两国为了缓和战争,先是签署了黄沙镇的独立协议,均书面承诺几十年内双方兵马不得越过黄沙镇一步,就当默许了将这个贫瘠之地作为和平交界,就像一根线,谁先越线,谁就是故意搞事情的节奏!

这种协议在真正的战争年代,完全犹如废纸一张,因为这是两国单独签署的,并没有受到第三方的监督,要是让歧国在上面加上一笔,那么意义就不同了。

所以谁都认为这份条约并不太靠谱,之所以签署,无非就是两国因为战争,都搞得元气大伤,再打下去,只怕白白便宜了岐国,人族有三国鼎力的局面,谁都不敢真正掏空国力去打另外一个帝国,而大陆各处还有对人族虎视眈眈的各大种族。

于是两国才貌合神离的签署了这么协议,说白了,就是给双方一个休战的台阶下罢了。

要是没有这份协议在,两国谁都不愿意退兵,退兵就等于服软。

既然大家都知道战争停止只是暂时的,而且这种协议无期限的,意思是永久有效,但实际上的意义是:随时都可以撕毁!

这么说吧,不论徐国还是牧国,哪怕第一天刚签署这份协议,第二天若是得到了岐国的绝对支持,或者其他种族的支持,立刻就能翻脸不认人!

徐国人就算再傻,也清楚条约这种东西根本就靠不住,哼,徐国人信奉的是拳头,谁的拳头大,谁的马刀锋利,谁就能说了算!

相比这点,徐国人比任何帝国,乃至任何种族都要清醒。

然后两国由于常年战争,国力消耗不轻,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休养生息。

双方都认为那份协议无用,为了巩固短暂的和平,徐国提出联姻,联姻这种方式么,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极其有效的一种和平手段,它或许不是最有效的,但绝对是牢靠的,也就是说,他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却不容忽视。

在联姻一事上,牧国人可谓放低了姿态,一直以来,牧国都将徐国看作草原蛮子,心里着实看不上这种土著,这帮人除了个体强悍之外,行军打仗根本就不是徐国的对手,全靠着一股子蛮劲儿,才阻挡了牧国的兵马!

并且此次联姻的对象,还是牧国的一位新晋公主!

当然,这位公主并非是牧王亲生的,而是册封的某位大臣之女,据说这位大臣在朝中很不得势,若非此女,早就被牧王踢回乡下养老去了。

这些事情么,徐国人是无法得知的,只知对方居然下嫁了一位公主,荣耀谈不上,至少证明了牧国的诚心,姑且就答应了。

然而联姻一事上,一拖再拖,眼看都过去好几个月了,徐国那方催促了数次,牧国这边依旧没什么反应!

徐王就想了:“难道你牧国人这是要悔婚?以此来惹怒我徐国?真当老子不敢再跟你干硬战吗!”

想归想,徐王毕竟还没有头昏,依旧暂时压制住怒火,耐心等待,只安慰臣下们,有可能是牧国的繁文缛节导致耽搁了些时间。

这样一说大家都能够接受了,毕竟从古至今,嫁女那一方总是最麻烦的!

大家认可了对方国使迟迟未回消息的“原因”后,反倒被提点了。

是啊,牧国嫁女,自己理应给些表示才对,两国虽然前些日子打的不可开交,可现在毕竟都属于休战时期,又是合作,又是联姻的,自己表面上总不能太小气,而且王子娶亲,礼金总不能少吧。

这位徐王才想起来,自己似乎还没下礼金呢。

他料定是这一环节卡住了,而对方明显生气了。

这点徐王倒没生牧国的气,毕竟不管在哪个地方或者时代,人家女儿出嫁,作为男方总要表示表示,况且两位新人的身份摆在那儿,更不能少了表示了。

于是徐王就派遣使臣,再次前往牧国,此次派去的使臣,依旧是上次“提亲”那一位,只不过这次,却带了许多金银珠宝之类的,足足相当于三个大型商队那么多了。

浩浩****的队伍南下三个月……然后……一去不返……如同人间蒸发,牧国那边,依旧也还没有一点消息!

三个月!就算聘礼太多路途上有所耽搁,也总该回来了吧?就算没有回来,总有个信儿吧?

上次那位国使才不到两个月就回来了,而这次居然连消息都没有送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