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花离牧(1 / 2)

焚天帝魂 五黑 3554 字 2个月前

“你说什么?这次负责带兵抢回赛尔城的主将是他!!该死!这怎么可能,你们确定没搞错?”

蒙小安被豪侠们请过来询问那位“姑娘”的时候,一听说那位“姑娘”外号,整张脸都变红了。

自上次那件事之后,蒙小安回到饶城就以重伤为由休养生息,别人跟他都不算太熟,只知道他和阿宇有些神秘的关系,故而好吃好喝伺候着,并没有将他当作俘虏对待,就连和他一起的扎尔乐等人都受到了优厚的待遇。

虽说屠凡做到了地主之谊,却始终没有对他放下警惕,除了派几个兄弟日夜坚守着他所住的院子外,还严密坚实任何与外界的书信往来。

简单来说,蒙小安等人除了自由受到限制以外,其他方面都得到了贵客的待遇。

而这段时间以来,蒙小安规规矩矩,没有任何出格的行为,甚至乐于当一个病人,整天在院子里休息,闲来无事就赏赏花,下下棋,断绝了和外面的一切联系,倒是扎尔乐挺急的,毕竟以扎尔乐的想法,他们和阿宇等人关系并不明朗,说是敌对双方也不为过吧,而现在饶城势力等于将他们彻底软禁起来,他们就像刀俎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只不过屠刀子现在还没有挥下来罢了。

饶是如此,扎尔乐也感到极其不安,无奈每次想做点什么,都被蒙小安劝阻。

用蒙小安的话说:他们不来找我们麻烦就谢天谢地了,我们可不能主动做一些令人生出敌意的事情,现在主事的可是屠凡,你认为我们所有人加起来能敌得过他一个么?

话虽如此说,可扎尔乐看蒙小安的态度,哪里有当俘虏的觉悟,全然就跟去丈母娘家做客似的,悠哉到不行。

其实蒙小安自有主张,或者直白的说,蒙小安压根就没有把饶城势力太放在心上,确切来说,是没有把剑国放在心上。

剑国么,是阿宇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现在连阿宇都没有在城里,哪轮得到他做什么,何况蒙小安心里清楚,阿宇要是在的话,他或许还能说服阿宇做一些事情,但阿宇不在,换做任何一个人,在不知道他的真正态度之前,他的一切进言都会被视作是“花招”。

所以,与其做无意义且自找麻烦的事情,还不如乐得逍遥一段时间。

而且蒙小安即便是对阿宇也隐瞒了很多事情,比如和灵族之间的合作,再比如和唐远的联系,这些事情虽说总得来说对阿宇有好处,可终究是造成了许多麻烦,云烈就因此而死,若是被阿宇知道了,会原谅自己才怪。

于是蒙小安干脆装聋作哑,对后续一切事情都不闻不问,置身事外。

曾经屠凡倒派过几个兄弟来探访,名为探望病情,实为打探虚实,他们一问起蒙小安的病情时,蒙小安剥着橘子皮称“伤重的连床都下不了呢”。

当然,这明显是一句鬼话,任谁都看得出来蒙小安红光满面,早就重伤愈合,休养的还不错的样子,别说下床,就算让他骑马打猎都不成问题。

不过大家谁都没有点破,这恰好证明了蒙小安没有妄动心思,否则岂会连装伤都装不好。

双方心知肚明,但谁都没有去叨扰对方。

直到黄沙镇传来四娘的消息以后,屠凡命人悄悄将这些消息“不经意”间传递到了蒙小安耳朵里,蒙小安也没做任何表示,甚至连表情都没有变化,就跟听到要吃饭了似的,这才彻底打消了屠凡的顾虑。

要说黄沙镇的情况,屠凡一点不在意,他绝对信任四娘,就算牧国军队真有高手,让四娘遇害了,屠凡也不会太过于伤害,别忘了在秘境中四娘和屠凡的关系可并不太友好,若能借刀杀人,屠凡何乐不为。

但不知为何,屠凡很忌惮蒙小安这个人,可能正是因为蒙小安和阿宇之间特殊的、神秘的、亦敌亦友的那种关系吧,能让阿宇都感到头疼的人,一定不是泛泛之辈。

这段时间,蒙小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旁人也没有去找过他,整天过着惬意的小日子,好吃好喝下,脸蛋儿都圆了一圈儿。

可就在今晨,诸葛狗爷等人前来拜访。

蒙小安本想拒绝来着,他很清楚这帮豪侠实力上可能没有屠凡恐怖,但却和云从龙关系极好,若是被他们猜测到他和殷正天的关系……

他们该不会是来为云从龙报仇的吧?

蒙小安有些慌了。

他最担心的事情终究是来了,这帮豪侠可不是那么容易糊弄的。

但他无法回避,诸葛狗爷的名号随便走到哪里,谁都不能不见。

双方在客厅见面的时候,蒙小安先是和对方客套了一番,而诸葛狗爷不知蒙小安的真正身份,自然没有什么好脸色,何况诸葛狗爷对谁都是垮着脸,对他也不例外。

蒙小安并不在意对方的态度,但旁边的竹子花一开口就语出惊人:“听闻小友是蒙家的人,我等特来打听一个人,你知道花离牧这个人吗?”

一听此言,蒙小安整张脸都变了颜色,茶杯铛的一声碎裂,身子差点从椅子上滚下来,急忙向上一冲才勉强回到椅子上,稍微镇定后,双腿依旧止不住发颤。

“你,你说谁?”蒙小安难得失态,还是如此失态。

“花离牧,三条腿的姑娘。”竹子花道。

蒙小安猛吸了口气,下意识往外面张望了下,这是在听到极为害怕的人的名字时才会有的下意识反应,要是对方就在外面,他准得立马开溜。

他战战兢兢道:”他怎么了?他来了吗?”

六小生把得到的消息大致说了遍,其中隐去重要的情报,只说这次徐国派兵前来抢回塞尔城的主将很有可能是他,即便说的是“可能”,蒙小安就面露古怪,显得很畏惧这件事情发生一样。

豪侠们本还纳闷,如果这个花离牧是个了不起的人,必能收复塞尔城,蒙小安身为徐国人,又是蒙家的人,难道不该高兴才是吗,怎么反而露出这样的表情?

接着蒙小安忽然就暴跳如雷,情绪失控。

“靠!有没有搞错!他?真的是他?你们从哪儿听到的消息,真的假的,他怎么会来!”蒙小安飞快的说了一连串,更像是在自言自语。

看蒙小安的反应,六小生心中了然,想来打探到的情报属实了。

这位蒙家小子,和花离牧有一段鲜有人知的“故事”。

在徐国,蒙家乃时代军勋世家,可以说在军方的影响力达到了令徐王都寝食难安的地步,但徐王非但没有猜忌蒙家,反而有着绝对的信任,而蒙家也恪尽职守,几代下来守护徐国,从未有谋权作乱的行为。

提到蒙家,就不得不提到花家了。

如果说蒙家是徐国武力的具现,那么花家则是徐国文韬的代表。

在花家的家族族谱上,有多达十二名宰相之称,几乎每一个花家的后代从出生开始,就多了一种光环,长大后必然是做宰相的人。当然,仅限男子。

不管徐国还是牧国,历代宰相都从没有女子任职过,这一点谁都还不想去改变,即使哪天出了一位女宰相,肯定也是牧国的,徐国的重男轻女现象比牧国更加严重。

甚至在徐国一些偏远的地方,女子只是用来生育的工具罢了,完全没有地位可言。

当然了,基于这种现象,花家一个诺大的家族至今才出过十二名宰相过。

之所以说“才”,则是因为在徐国,花家已被神化,甚至在民众心里,蒙家都比拟不了这个家族的传奇。

这么说吧,如果哪天蒙家失势了,一夜之间家族覆灭,然后被取代,民众很快就能接受这个现实,毕竟徐王的信任是有限度的,信任这种东西,也许哪天说没就没了,而若是蒙家还保持着绝对忠诚,宁死不反的话,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所以想明其中原由,大家都还相对可以理解的。

可如果哪天花家中落,民众们就无法接受了。

历代宰相都是姓花,突然哪天换了其他姓氏,就有种徐王换了姓氏的感觉。

相传历史上的确有一次这样的情况发生,花家那一代才华横溢,最具治国大略的人仿佛厌倦了朝堂的生活,突然决定背井离乡,要到大陆上闯**闯**,甘愿做一个吟游诗人,对此,大部分人认为他能够放下一人之下的权势去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很了不起,但也有少部分人认为这是一种对帝国不负责任的态度,是的,这么想或许对他很不公平,但他出生在花家,又是当代最优秀的花家子弟,这已成了一种责任。

按照这少部分的想法,他就应该安安心心呆在帝都,等待他父亲退休后那天就顶替上去。

可惜他没有那么做,任何人的劝阻和挽留都阻挡不了他那颗向往自由、厌倦权势的心。

他一走,花家当时的其他子弟都没能当上宰相,因为当时徐王想趁此机会改变历代的腐朽,捧一个新的家族,一个绝对效忠自己,自己也绝对信任的家族。

恰好花家最优秀的一人自动弃权,恰好徐王想捧的那个家族的人里也出了一个极为优秀的子弟,毫不夸张的说,这两个人的优秀程度可说不相上下。

但意外发生了!

一听说宰相不是花的人之后,民众不干了!

从最初的进言至集体游行,徐王都已雷霆般的手段压了下去,同时为了巩固新捧这位权贵的威望,特地将上任以后完成的功绩夸大公布了出来。

哼!

徐王绝对信任蒙家,却对花家有所保留。

当然,这也是历代徐王的一个通病。

试想,蒙家负责打仗,哪里一有动乱,立刻摆平,徐王和蒙家可说是站在同一战线的,对待打仗的事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有时候甚至不管对此,为了以防后患,打了再说,所以双方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也因为蒙家兵权在握,徐王即便是想对蒙家做什么,也不得不掂量。

久而久之,哪个帝王心里还没点不愉快呢?但这种事情,又怎么去向蒙家发泄?

于是,花家就成了一个发泄的对象。

在花家辅佐徐王治理帝国的无数个年头里,在多少个别人看不见的夜晚或角落,徐王和宰相甚至会因为一件事情吵得天翻地覆!

治理国家不是那么简单的,任何一个决断都没有绝对的对错,那么两个人都怀着同样的目标,却很容易发生分歧,时间久了,再大度的帝王心里总会揉了些沙子吧。

曾经那位不惜放弃一国宰相而自愿当一个游历大陆的诗人的花家后人,在临终前感慨称道:“人们只看到眼前的光鲜,又哪里看到背后的心酸,我不后悔昔年的决定,自由的活着总比在深宫里当一个受气包要好的多,哪怕很多人将这份工作看成是一种荣耀。”

当然,这句话没有哪位史官敢记载下来,只流传在花家的家族之中。

而这位向往自由的诗人离开后,那个被徐王捧起来的家族,辉煌不到一个月,就被徐王承受不住民众的压力给废除了,甚至在民众看来,是这个家族动用了不可告人的手段强取豪夺来的宰相,那位只当了半个月的宰相在五十寿辰前夕被狂人者刺杀。

发生了这一切后,徐王雷霆大怒,但他却什么都不能做!

花家和蒙家,是徐国的两大家族,其影响力甚至盖过了帝王家族!

对此,徐王不是不想遏制,而是无法遏制,他可不想再重演一次昔年的惨剧,这样的惨剧无疑是在增加几家之间的裂痕,同时也是在很很扇自己的耳刮子。

直到这一代徐王继位,以宽广的胸怀乐闻两家交好,甚至不惜促成两家亲近,非但没有搞帝王权术,而是对两家都抱着绝对信任!

这样的行政手段效果极佳,不仅维持了三家一直以来的君臣和平,也获得了民心。

民众想的很简单,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