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镇以北,徐国泛黄的军帐平铺在绿油油的大地上,两面旗帜迎风狂风,溪流旁一排排战马排序工整,正在饮水。
每日经历苦训,士兵们和战马都渴极了,但徐国人军人有个传统,不管再累再饿再渴,都会先让自己的战马吃饱喝足。
他们将战马看作自己的亲兄弟,除了有些场合不能骑马以后,其他时候几乎都骑着马儿,哪怕散步,都喜欢在马背上,所以他们散步从不孤独,有马陪伴。
徐国本就人强马壮,这支军队即使被扎尔乐荒废了八十年,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接受军训,并且克服极限,因为他们从不孤单,有马陪伴。
即使是刚才结束了苦训,他们也不觉累,因为有马陪伴。
和喜欢的人或事物做着同样一件事情,再苦再苦都无所谓,互相鼓励着,互相督促着。
这就是徐国的士兵!
能够以三万兵力和牧国五万兵力相对峙,而且从没吃过较大的败仗,说明他们的素质几乎是牧国士兵的两倍……有余。
是的,行军打仗这种事情,不能但以人数来定论,更重要的是战术。
若说徐国人最大的缺陷,就是战术上的不足,他们正如牧国人口中的蛮子一样,能用马刀解决的事情,几乎不会选择动脑子,民风如此,军事战略领域上自然比牧国落后一些。
所以单论个人素质的话,一个徐国士兵能抵挡三个牧国士兵,绝不是吹牛。
再加上黄沙镇地势开阔,适合骑兵作战,黄沙镇的低矮建筑也大大降低了步兵的作战能力,而且别忘了徐国大多是游牧民族,对骑行作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所以这一战,牧国必败无疑!
“算算时间,铁擎天近两日会来回战。”
平原水流河畔,一名银色铠甲的军官淡淡说道。
扎尔乐年纪中年,看起来只有五十来岁,不修边幅,除胡渣以外,却很干净。
这样一张脸刮干净胡渣就像一个贵族,留着胡渣就像一个粗鄙大汉,他的形象仿佛就取决于是否刮胡子。
一个月前,他的胡子很长很深,看起来更像个野人一样,但随着一个人的到来,他必须刮掉胡子,将自己的性格和态度转换一番,容貌自然也要稍作改变。
这是扎尔乐的优势。
他就像个万金油一样,能和贵族谈论谨小细微的礼节,也能在市场上猪肉贩子砍半天价,可以温文尔雅,亦可大咧粗鄙。
可是这一次,万金油遇到了对手。他的对手是另一个万金油!
说起这个万金油,连扎尔乐都不得不服。
这么说吧,扎尔乐的改变是比较粗浅的,谈论礼节也好,和肉贩砍价也好,那都不是真正的他,只是他为了能和拉近关系,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无论变成哪一个自己,他都不会保持太久,就像有些人给任何人的第一印象都可以很好,但那都是伪装出来的,日久见人心后,谁都知道不会喜欢这样的人。
是的,扎尔乐太万金油,以致于对他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是伪装的,没人愿意和虚伪的人,摸不清真正性格的人打太深交道。
所以扎尔乐看似和谁关系都很好,实际上真正关系好的并没有几个。
至于真正的性格么?
呵呵,扎尔乐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可能就是属于那种专门为了生活而不得不丢失自我的一类人吧。
扎尔乐当然也想离开黄沙镇这个鬼地方,别看他平时好像很热爱黄沙镇一样,实际上他早就想离开黄沙镇,可惜他没有靠山,又时常扮演着徐国人不喜欢的角色,所以他离开了这里,就等于失去了自由。
在徐国,没有地位就没有自由,这一点比牧国残酷很多,甚至牧国人根本都想象不到这种生活是怎样的,如同两个世界的人经常会发出惊叹一般“哇,怎么可能是这样呢?”
没错,事实就是这样,只是不经历的人无法理解罢了。
可这次前来监战,更确切的说,此次前来黄沙镇边境挑起战争的这个“万金油”,那可是连扎尔乐都不得不畏惧的对象。
这个人叫蒙小安,颇为怪异的名字,听起来更像牧国人,那是因为他的姓氏随父,名字随母方风俗,小字为辈分,安字象征安宁。
蒙小安的母亲是牧国人,他是两国混血儿,按照徐国人一贯的叫法,这种人被称作“杂种”。
但是,整个徐国境内没有一个人敢这么叫他,就连徐王都不敢,因为他姓蒙。
蒙家在徐国的地位可称一人之下,甚至蒙家想谋反的话,徐王都不得不让位。这么说吧,徐国的兵权过于集中,并非像牧国那样分布在五大虎将手中,而是全都掌控在蒙家手里。
蒙家,就是徐国武勋的象征,就是徐国战力的代名词!
所以蒙小安血统上虽然不足其他三个哥哥那么纯正,但旁人也不敢小瞧于他,而自从那两件事以后,他的三个哥哥都不敢再乱叫他,连看都不敢看他,生怕眼神惹得蒙小安不高兴。
他一不高兴,可是会死人的。
蒙小安一生中可以说庸庸碌碌,只做过这两件惊天动地的事,而这两件事,足够让每个人对他保持敬畏,这种敬畏谈不上尊敬,可畏惧程度绝对比对徐王还要深刻。
第一件事,蒙小安在成年礼上,由于四王子年纪尚幼,不小心说了个“杂”字,后面那些话没听清,因为亲卫及时提醒了四王子。但正因为这个“杂”字,四王子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当然,这种代价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看得清楚。
按照徐国传统,每五百年选举一次王,当今徐王才继位两百余年,而他的三个儿子,都已经两百多岁了,境界实力上直逼他,个个都对蒙家示以友好,意图不言而喻。
人都说徐王恐怕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情就是结婚太早,生子太早,导致三个儿子都对他的王威虎视眈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