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安抚了李二郎,李娇娘这边的麻烦就算暂时解除。
接下来最要紧的,就是小舅舅王忠良的婚事了。
按照姥爷原先的想法,独子王忠良的婚事自然是越早办越好。本来非常中意的正月十六,却因为太过仓促而不能选择,只能退而求其次,选在了正月二十六。
好在也不剩几天,十来天的时间里,张罗婚事的王家可有的忙了。
作为已经出嫁了的二女儿王氏二妮,在面临弟弟的人生大事时,自然要好生帮忙才行。
按照大魏的风俗,出嫁了的女儿,正月里是不能够回娘家留宿的,只有过了正月十五,才算是真正过完年,自然也就没那么多忌讳了。
虽说十五那天发生了比较不愉快的事件,好在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第二天的行程。
十六一大早,王氏便收拾利落的准备出发,只是她没想到,大女儿李娇娘也同样收拾好了包裹,一副准备跟她一起去的模样。
“你也要去?”王氏疑惑的问,之前她可是准备一个人去的。
毕竟这一次回去帮忙的可不只她一个人,想必家里的远亲,和邻居们也会来一起帮忙。去的人是要干活的,可不能由着性子添乱。家里的三个孩子全都没有及笄,不管在旁人眼里多么能干,在她眼里,却始终将他们当做小孩子看待,哪怕大女儿李娇娘也一样。
这时的李娇娘已经将包裹都背在了自己身上,笑着说道:“对啊,我也要去姥爷家帮忙。”
看她不像说笑的样子,王氏忍不住笑了,意图伸手拿过自己的包裹:“别闹了,你还是孩子呢,对于这种事又不懂。依我看,你还是待在家和弟弟妹妹一起下地干活吧。”
在母亲伸手之前,李娇娘就已经灵巧的躲过去,闪身到了门外才说道:“我怕二叔又来找我的麻烦啊,娘就带我一起去吧。”
想起昨天李二郎那副凶狠的模样,王氏就觉得不寒而栗,原本要拒绝的话就再说不出来了。
身后的敏小娘子则是笑嘻嘻的,将他们两个一起推出去道:“姐姐留在家里可能被二叔他们欺负,娘亲一个人回姥爷家,又可能被大姨妈欺负。你们还是别商量了,赶紧一起去吧,不然要晚了。”
听着小女儿戏谑的声音,王氏没好气的回身在她脑袋上敲了一记,有些不悦的说道:“小孩子家家的瞎说什么。”
敏小娘子捂着吃疼的脑袋,冲着李娇娘笑嘻嘻的吐了个舌头,转身跑远了。
王氏无奈,只能按照孩子们的想法,和李娇娘一起往娘家走。
只是他们才刚走出院门,就远远地看到扛着锄头的李成,已经在北梁上的地里劳作了。
儿子年纪还那么小,瘦弱的身子在山头吹风的时候,显得更加单薄。
看着弟弟成郎君的方向,李娇娘同样心有感触,想起先前遇到江老先生的事情,忙趁着这个机会和母亲提及:“娘,过段时间我想攒些钱,送弟弟和妹妹去城里读书。”
王氏吓了一跳,几乎是下意识地问道:“成儿是肯定要去读书的,可敏儿毕竟是个丫头,就怕人家不收。”
先前仗着自家丈夫是秀才的缘故,家里的三个孩子好歹全都不是睁眼瞎。
只是现在李大郎去世了,儿子李成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找学堂读书的要事,至于两个女儿,他们家并不富裕,自然是请不起私塾先生的。
李娇娘知道母亲在想什么,连忙出声宽慰道:“娘亲不用担心,这是一家新开的学堂,是男女学生分开学习的。我之前和他们的先生说过了,那位先生很乐意收我们做学生。以后不光成儿和敏儿,至于我,也是希望能去学堂见见世面的。这件事我已经和弟弟、妹妹都说过了,他们都愿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