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心瑶看着是掩面呜咽着委屈的跑了,其实她才没有哭。
几个月不见,她设想过一千种“小别胜新婚”的见面样式,执手相看泪眼,横也丝来坚也丝,却没想到一见面就这种名场面,也真是呕死了。
不禁有些怪傅天齐。
但想了想,却也觉得不能完全怪别人,若她给人画像的时候,出了突发状况,说不定也有可能亲自下场调整,怪就怪自己太懒了。
“傅公子走的时候有没有留下什么话?”宁心瑶靠在马车里没什么精神的问兰桂。
兰桂道,“并没有留下什么话,他见太子殿下与姑娘,与姑娘……就低下了头,什么都没有说就走了。”
想起当时的场面还是颇有些尴尬。
既然对方没什么话留下,想来也是要避嫌。
那么,她也大可不必再给他传什么话。
师徒一场,就此缘尽。
接下来的几天,太子的赏赐像流水一样往国公府里送,送到宁心瑶的眼前。
国公府里的人都乐哈哈的,只说太子殿下对自家二姑娘极是倾心,都是与有荣哉。
就连老夫人也对此极为满意,几次将宁心瑶叫到跟前,备了些回礼,送到东宫去,叫她来过过门,免得日后一门三不知。
吴国的使者,觐见了皇上之后,便一直在与礼部的大臣进行和谈之事。
两国和谈,并不是上嘴皮子搭下嘴皮子说不打仗了就不打了的。
败方求和,自然是要向胜方表示臣服并进贡。
正在和谈的关健时候,却有消息传到了京里。
五华山出事了。
若是往常,五华山出了什么事倒也影响不到和谈上面,可如今,五华山上住着的是太后,带着的还有和怡大长公主,还有拓跋尚的私生子樊狄阳。
那边出了事,自然便影响到了和谈。
据说是五华山上失火了,据说失火的是太后给先帝布置的灵堂,太后见灵堂失火,要将先帝的灵位抢出来,结果却被大火吞噬。
太后在大火之丧生,和怡大长公主连夜上了折子,泪泣哀悼生母,请求带着儿子亲自扶灵回京。
太后去逝,理应葬在皇陵,与先皇葬在一些,自然是要迎其灵柩回京祭天,以告慰先人亡灵。
如此一来,和怡大长公主带着她儿子给太后娘娘扶灵回京,变得和情和理。
太后突然遭遇大火,在火中丧生,还是为了抢救先帝的灵位,于情于理,皇上都不能在这个时候阻挠和怡大长公主的一片孝心。
皇帝得了消息,虽然铁青着脸一连说了好几个“查!”。
“好好的给朕查,那场大火是怎么来的。”
他与太后虽然后来起了龃龉,但是到底还是做了多年的母子,虽然也打算此生不见,但到底人心还是肉做的,突然听到对方惨死,心底总会有些触动。
人都去了,怨恨也就烟消云散,想起的都是对方的好。
皇上想起当初太后在他年轻时的扶持之情,又想到长怡不过一女子,到底年轻的时候也有几分兄妹情,叹了口气,挥了挥手,“如今马家已没了根基,大长公主要扶灵归京,便由着她归来吧。”
而那边吴国使臣听说太后娘娘崩逝,大长公主扶灵归京,便使了亲近的人去送信,事已办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