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商锦蓉的担忧是基于刘少游有些本领。但实际上,他若是真的有些本领,甚至是有些深沉,都不会那么亟不可待的亲自跑到府便的小县城外去迎接他们夫妻。这足以说明,这个人至少不聪明,而是似乎对处理这些事情没有什么真正的手段。至少是对自己的处境过于乐观。或许如果没有小川寨拒绝搬迁的事情,他甚至都没有把这个当做一回事。
可即便没有人命在,这种事也该千刀万剐的!商锦蓉只要一想起何亮说的那些话就头皮发麻。身为一个母亲,也不只,而是身为一个人,都不能接受这种畜生的存在!
这一宿,商锦蓉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直到半夜唐光远回来,告诉她村子那边没有什么其他的发现。她这才迷迷糊糊的睡了个囫囵觉。
经过头一天下午跟那两个孩子的父母询问。商锦蓉和唐光远都可以肯定。不管刘少游到底是不是有那般癖好,但至少那两个孩子和两位老人的死都实实在在跟他有关系。往最轻了说,也是强抢良民的罪过。而夏国开过就有律法,抢、拐、骗他人孩童,涉十岁以下者,最轻杖责五十,流放三千,重则杖毙。并细化了许多条纹。就比如奸W幼T,除了杖责和流放之外,还要施亦割刑。情节严重,也要先割再杀。
商锦蓉在读夏国律法的时候。一开始就对这些戏份的法律条文给震撼到了。有许多她想都没想过的犯罪,或者是一些会引发纠纷的事情。夏国的律法上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唐光远说,这是夏国历代皇帝根据前几朝流传下来的律法不停的加以修正和改革,才形成如今这样的局面。而这也正好可以说明,夏国的君王,从一开始就是在为了老百姓考虑。
也就是说,这个刘少游,最轻也会被杖责吴氏流放三千。他的官职和功名自然一撸到底。只是不知道他够不够得上割刑,若是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她连想一想都头皮发麻,牙根子直痒痒。
何亮帮着唐光远寻到了那两个衙差。而此时的两个差人,早就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吆五喝六趾高气昂。面对商锦蓉和唐光远,两个人跪在地上浑身哆嗦,尚且不如那些村民更自然一些。可见是做了亏心事的人,也知道自己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商锦蓉问:“你们两个,因何要动何家的祠堂?”
那两个人上下牙直打架,根本就说不出个整话来。还是随行而来的,郡守赵谦之派下来的文书将之前的证词都拿了出来,然后一边儿读,一边问他们到底是不是这样。如此二人才能以点头摇头来完成这场审问。
到那证词就是何家人不配合搬迁,衙门又着急要成绩,所以双方吵了起来。因为何家说的是祠堂和祖坟不能搬走。所以他们一怒之下就把祠堂里里的东西砸了。
但这个证词显然是跟他们了解到的内情不一样的。可他们又不能因此判断这两个差人说了谎。毕竟他们也只是听命行事,至于听到的命到底是不是上面的真实意图,他们也不一定知道。所以唐光远和商锦蓉也并没有为难两个人。毕竟这么紧张,也基本问不出什么东西来。倒不如让他们放松放松,而后再私下里询问,反正也不指望他们真的能说出什么有用的东西。
但这两个人动手砸了人家祠堂,既然说要给何家一个交待,那就一定有个表示。所以唐光远让人押送这两个人到了小川寨。当众人让这两个人给何家人道了歉。然后打了二十板子。这关于砸了祠堂面子上的事情就算是过去了。至于连个差人之后怎么处理,何家人是没有权利过问的,当然他们也没有人过问。
这件事结束,接下来自然是调查何家那四口人命的事情。但这案子总要有真凭实据,毕竟牵扯到的是朝廷命官,还是一府之长。所以不可能一两天就有结果。但搬迁的事也不能无限期的因为这个往后压。所以商锦蓉就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她到了小川寨,自然是得到了大家的欢迎。而商锦蓉也的确给他们带了一个赚钱的好事儿来,因此就算是大家明知道这位督军夫人一定也还是想让他们搬走,但态度却是比唐光远来的时候更好上三分。
她这个赚钱的法子其实就是跟小川寨的人签订合同。他们锦香居和女儿的干货作坊需要的海鲜,要从小川寨来订购。也就是说。只要质量没问题,他们小川寨的海货基本上唐家都可以包圆。他们日后只要出海,或者在海边捡海,那得到的东西就都可以换成钱。再也不用担心会有卖不出去的时候了。
这对渔民来说无疑是一件绝顶的好事。毕竟这些海鲜,在周遭并不值钱,处理不好不能保存得更久,也不可能都像咸鱼一样能够发酵之后还吃出别样的滋味。而他们又没有能力自己往内陆地区销售。因此他们的海鲜价格都是很低廉的。而商锦蓉哥他们说的价格是他们平素里卖出来的至少一倍。这怎么可能让他们不开心。
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商锦蓉在说到搬迁的时候,一位老奶奶问:“您说日后都收我们的海货。可我们搬走了,还哪里有海货呢?”
商锦蓉笑着说:“之前那几个差人都是没把话说清楚。其实是这样的。你们不会搬离很远,只是往里面挪上十几里的路。你们每人,按人头会一到两亩地。房子是按照诸位现在家里的大小给的。还会每家多给出两间屋子。关于出海这件事,你们的船还会在这边,出海只是要多走十几里路。但这边日后会建造成海军的军营,日后咱们的海域也会有官家的船只进行巡逻。如果渔船有危险,或者遭遇了抢劫,他们都是会保护大家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