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1 / 2)

如意空间药膳香 果子 2200 字 2个月前

第358章

明德公公的到来让行宫工地的上上下下都精神为之一振。皇上赏赐的那三车东西,有一车是每人一块桃符。桃符在夏国是祈福保佑平安的象征,而明德告诉众人,这桃符是护国寺大师亲自供奉开过光的,因此对众人来说,这是比钱财更荣耀的事情。原本皇上御赐之物是不能佩戴在身上,需要回家供奉的。但明德又说,这是皇上的一番心意,既然天降祥瑞,自然就要同沐天恩。工地上的所有人都是承祥之人,这桃符自然所有人都要佩戴在身上,方能显示感激上苍之意。

而除了这些,另外那辆车就是给官员和小吏的赏赐了。其实就是一些瓷器笔墨之类。每一份都是有人专门准备的。其实倒是没有那些桃符用心。当然工人们也不是只有桃符。每人十两银子,这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这笔银子皇上花得还是挺愉快的。毕竟那对他而言,这就等同于从唐光远夫妻手中买的那块金丝红翡。而金丝红翡的价值和这件事给皇上甚至是皇家带来的好处有何止是这点儿银两。所以皇上还是赚了的。至于唐光远和商锦蓉这两口子,也并不差这点儿银子。毕竟处了那样的事,过后坦白归坦白,当时要解决事情的影响,那是换命的东西。就算是价值连城,也不过就是块石头罢了。

各取所需,维持最好的状态。这是皇上最欢喜的。自然对这对夫妻也就更宽心。因此给他们二人的赏赐就显得尤为珍贵。明德宣旨的时候只说锦盒一对。但只有他们三个人知道。那锦盒其一装的是御赐一幅字:忠勇之家。另外一盒装的是一枚金制的雕纹符。上面两个大字:免死。

虽说有了这样的保障。唐光远和商锦蓉心里都略微有些微妙。这种免死金牌对于重臣来说是保障也是催命符。但若是这个免死金牌只有当今知道。那么当今禅位之后,这金牌未来太子继位之后,他们之间真的产生了裂痕,新帝有了杀害之心。这免死金牌就能让他们有一个逃离的时间。当然,这都是最坏的打算。他们希望永远都用不上。

有了圣上的恩德,这些工人们的干劲儿十足。那御赐的桃符对他们而言可是家族荣耀的资本。现在戴着,回去也得供着。往后自家因为有了这个东西,也能在十里八村拔直腰板了。更别说还有那十两银子的赏钱。普通百姓家过日子,省着花,什么都不干用一年也不是不行。

工地里干得热火朝天。明德也跟着唐光远在这边住了几日。查看了这边的工作方式,心里安稳了许多。跟唐光远闲聊的时候,二人一边儿饮茶一边儿说着不能被外人听去的话。

“唐大人这么安排实在是极好。图纸分层绘制,不同的人修改不同的地方,机关都是专门的人负责,这样没有人可以知道行宫的总体布局。实在是妙计。咱们私底下说,若是所有人都回到这座行宫的底细,怕是他们的命也就危险了。”

可以称皇家心狠手辣,但这样一个供皇帝甚至是太上皇久住的地方。又是靠近边关和海港的所在。安全是最要紧的。若是人人都看过图纸,都知道每一处的详细情况。那么这些阵法和机关就等于没了用处。被有心人利用,就没有安全性可言。其实修建这样的行宫跟以往帝王修建陵寝时的心思都一样。想要秘密不被发现,那就要让知道秘密的人彻底闭嘴。而只有死人才是最能保守秘密的。

所以唐光远这样完全熟悉一切,甚至是参与设计和布阵的人,危险性是最大的。其实那免死金牌也有让他放心这个的意思。唐光远明白,明德自然也清楚。二人心照不宣,这个话题也不太适合深入。于是唐光远道:“保密是万岁爷给我的旨意。所以这方面我实实的不敢含糊。好在大体上的布置已经建造得差不多了。若是大人不忙着回去,半月后应该能给主殿上顶。那可是个大工程,我们的工匠用了两年的时间,制作了十几万个部件,再将这些部件一个个都紧紧环扣再整合而一。宫殿不说千年不毁,至少数百年都不成问题。”

明德笑道:“咱家也正有此意。这次咱家过来。一来是宣读圣旨,给大人们送封赏。二来也是想赶着送一送六王爷,结果还没赶上。这三就是想看看行宫到底建造成了什么样子。这个咱家回去还要好好跟万岁爷说的。所以多留些时日也是有的。”

明德留下,不过他没有在府城居住,而是就留在了行宫那边。唐光远自然也就不能回去,得留下来陪着。这让商锦蓉轻松了不少,同样轻松的还有代理知府金钊。

这日“办公室”那边,金钊拿了一个薄薄的册子过去。商锦蓉正在跟四位助手探讨两个创业计划的可行性。其中一个方才五个人一致觉得是个不错的点子,可以再时机考察一下,然后决定放款。这时候金钊过来,众人赶紧给他让了地方。

金钊将这册子递到商锦蓉面前:“唐夫人,这里有一个卷宗,下官实在是不知道如何处置才能妥帖。您是有大智慧,这样的额事求您赏个点子。”

商锦蓉接过卷宗,翻看了一下,而后皱了眉头。“岂有此理。这跟强抢民女有什么区别?”

金钊叹气:“下官也觉得那杨家不应当。当年把女儿送了人,如今又要把女儿要回去。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商锦蓉冷笑:“若是他们夫妻思念骨肉,心有愧疚,打算让女儿回到身边享天伦之乐。这倒也罢了。到底是骨肉亲情。可他们是儿子病弱,要女儿换亲冲喜,这不就是强抢民女?这事儿你还需要问我意见?”

金钊知道自己肯定得挨说,但他还不得不来。“不是下官不知道孰对孰错,而是他们之间没有过继或是赠人收养的契书。当年作证的那两位老人都过世了。那杨家想要回女儿,李家拿不出这些来证明女儿就是亲生的。而且左邻右舍都知道这女儿原本是谁家的孩子。下官就是再想为李家和那姑娘做主,但没有个手续,总是名不正言不顺啊。”

商锦蓉皱着眉头,而后突然灵机一动:“也容易。你让他们写下当年的送人文书也就是了。”

金钊有些懵:“啊?他们怎么可能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