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海西被困(1 / 2)

解决了成王之后,吴石济立刻发兵。他还生怕羑王爷不知道他来了,命前队士兵边走边喊:“征讨叛军,别个不管!”他这么一搞,声势十分浩大,效果也不错。

和保仓郡接壤的西堤、暴捷两国,看到保仓大军来了,都十分庆幸自己相信了卫戍平的话,选择和他合作,否则现在被征讨的只怕就是自己了。保仓大军就这么走了八日,到达了后湾郡,开始攻打后湾最西面的高县。

申亮昀不知为何,自八月初三傍晚卫泱泱被卫秉钺抢回去之后,卫戍平就态度大变。他不但敢拿着大炮和自己对狙,偶尔还敢派骑兵出来袭扰。从后湾郡运往海西的粮饷是半个月送一次,现在距离上一次送粮草已经过去十二天了,申亮昀虽然着急,但他知道卫戍平比他更急。

可是申亮昀低估了海西人的耐力,自大阳开国以来,海西城都已经不知道被团团围住多少次了,卫家之前六位总兵,四位当场战死,城池却一次都没有被攻破过。

海西府之所以能成为北境最重要的屏障,除了卫家军的神威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地势。它整个城池处在太平山中间,想要从四国进入后湾郡,就非得攻破它不可,否则要顺着戈壁去爬太平山,多走上几百里的路;想要从后湾郡方向去四国,当然也是如此。

叛军在它的南面,而乐海在它的东北处,本来申亮昀若与四国携手,派重兵驻守在乐海,海西人取不到水,待城内水窖喝光之时就是他们的死期。偏偏托不经忙着攻打腮波雪蝶,没空来夹击,错失大好机会。

叛军当然也可以顺着太平山东面的峡谷行进到北面,去攻打万夫门,可是卫秉钺火烧敦不脱的事北境谁没有听说过?顺着那峡谷前行,若遇到埋伏,简直就是去送死。

而自年初卫戍平发现申亮昀在粮饷上动了手脚之后,也开始刻意储备粮草、水源。卫家的封地虽然不能种地,但是可以放羊牧马,羊肉都被提前腌制好做成肉干放在总兵府的地窖里,现在正好派上了用场。

卫戍平知道,现在还不是出兵的时候,卫家军的主力得养精蓄锐,留着力气等保仓大军来时,前后夹击碧波城。可等待是最难熬的,数万精锐被困在城中,看着叛军在城下耀武扬威,实在气人。

更气人的是,申亮昀给卫家众人都标上了价格:谁能割下卫戍平的人头,事成之后就赐伯爵,赏封地千顷、黄金万两;老六卫秉戬、老八卫秉钺的悬赏是赏总兵官职、封地千亩、黄金六千两;其他各人也有不同的价格。申亮昀派士兵在楼下喊这些悬赏的时候,他拿大炮轰都没有任何骚乱的卫家军,居然因为这悬赏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执。

卫戍平摸了摸自己的脖子,对着申亮昀喊:“末将都没想到自己的头颅这么值钱,王爷喊得末将心痒痒的,我自己都想把自己的头砍下去送给王爷,换个爵爷做做。”卫秉钺很生气,也喊道:“王爷,我们卫家军可是论军功不论长幼的,我军功比我六哥大,凭什么我和他一样,也是六千两?”卫秉戬不服气地骂他:“喂,谁说我不如你了?你少在这里趁机抢功。”

其他人也都不服,纷纷质问为何自己的赏金少了?与自己的军功完全不符。城楼上一时之间倒像是个菜市场,卫家子弟争先恐后在大喊自己的战功,生怕被别人比下去了。连卫家大郎的大儿子,只有十四岁的卫边骐也在喊着:“王爷,王爷,我们卫家第九代人你可别忘了,我也是参加过唐家营之战的,怎么也得值个一百两吧?”

十五郎卫秉锏平日里并不多话,这个时候也跳出来,拿着自己身上的玉佩,拼命晃动着玉佩上的珠子:“还有我,我也是参加过三里营之战的,他都一百两,我得五百两吧!”没想到一向严肃的卫戍平听见小儿子这么说,也跟着凑热闹:“那要是按照这么论,王爷,给末将的一万两赏金可是太少了,不行不行,得加钱!”

申亮昀本意是想鼓动卫家军内斗,没想到效果适得其反,生生地被卫家人搞成了军功会。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玉珠子,在那里如数家珍地报出自己参加过什么战斗、杀了多少贼寇,好像那赏金对不起他们的付出一样。

当天晚上,卫戍平又招众人议事,他先吩咐十五郎卫秉锏:“这样下去不行,士气会受到影响。你明早先把地窖里的肉干拿出来,分给城楼上的一等兵,振一振士气。”申明渊问他:“卫总兵,今日的情形我看到了,我们可不可以如法炮制,明日也去喊,拿下申亮昀赏金多少?”

卫戍平回他:“殿下,以利鼓动士兵,短时间是可以,可他给的价格,我们是给不起的。他说末将的头颅值一个伯爵,那咱们总不能说他的头值一个侯爵吧?凝聚士气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士兵以诚相待,若这次承诺的不兑现,那以后再遇到战事,谁还会以命相搏呢?”

听了卫戍平一席话,申明渊很受触动,是的,申亮昀是破釜沉舟、空口许诺,反正他也不可能造反成功。可卫戍平的话却代表着朝廷,不管许诺什么都是要兑现的,否则朝廷的威望何在?

卫家军之所以人人英勇,除了卫戍平训练有素,最重要的就是他并不像别的将官那样贪腐,战后根据士兵割耳朵的数量,赏银该多少就是多少,从未拖欠。因此遇敌时,卫家军才会不要命地往上冲,升官发财的好事,谁不争先?打仗打得好,并不只是熟读兵书就可以的,这卫戍平执掌海西府十多年,当然有他自己一套独到的经验。

申明渊又问:“卫总兵,我听说平日里割敌军一只耳朵是五十两银子,倘若我们提高到一百两呢?而且申亮昀承诺的是事成之后,我们却可以马上兑付,只要一只耳朵就给一百两银子,卫家能不能先拿出这笔银子来?我来给你作证,平叛之后,由户部补给你。”

卫戍平略略思索,回他:“殿下,若现场拿出这么多银票,我们卫家可能没有那么多。若把家里的金银首饰凑一凑发给士兵,让他们平叛之后凭着信物来兑付银票,这个应该可以。可这样一来,数额十分巨大,可能增加的是上百万两银子,这对于朝廷的赋税来说,恐怕也是很大的压力。”

申明渊也觉得自己考虑不周:“是,卫总兵说得有理,是我疏忽了。每只耳朵增加五十两是不多,但叛军有数万人,积少成多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