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益远欣慰的拍了拍他的后背,心里头暖暖的。
时间一点点过去,离天亮还很早,宋小乔和吴秋意来了。
打饽饽要起的早,做这东西很费工费,要是起晚了,要做到天黑呢。
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是早起做的。
吴秋意进来的时候,抱着小墨,小墨还在睡着。
“小秋昨晚做噩梦,吵着和我睡,刚好,我把小墨抱过去我房间了。”时小夏接了过去,往楼上走。
进了屋子,时小秋睡的迷迷糊糊的,揉了揉眼,“啊姐。”
“让小墨和你睡会儿。”
“好。”时小秋掀了被子,把小墨搂进怀里,继续睡着。
现在时辰还早,才开始打饽饽,用不了那么多人,三个人刚刚好。
下了楼,吴秋衣已经生好了炉子。
宋小乔在看糯米。
“可以了,这米泡好了。”宋小乔尝了一下糯米,糯米散在嘴里,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咬开。
“小夏你看,这米这样一碾,没实心了,水都泡进去,都证明泡好了,要是没泡好,打出来的饽饽到时候硬,不好吃。”
时小夏意义记在脑子里。
三个人分工,时小夏生找台里面的火,等火生好了,把蒸锅放上去,上了水汽,三人一起把沥干水分的糯米倒进去。
宋小乔往蒸锅上放了一把菜刀。
“这老话说啊,要想糯米蒸的快,蒸的好,怕小孩子的馋虫进去,就放把菜刀压着。”
时小夏也听说过这样的习俗,是种美好的祝愿。
虽然她不迷信,不过来了村子里后,有些事也按照习俗来。
其实这样的感觉挺好的,多了几分郑重。
蒸上了糯米,打好了水在一边放着,暂时就没别的事了。
时小夏拿了几个红薯放进找台里面,有拿了些萝卜干,丢进之前剩下的骨头汤里面。
先要吃饱了,才能有力气干活。
很快,汤好了,红薯也有了香气,三人每人手里一个红薯,一碗萝卜汤,上面撒了些葱花,一口下去,暖暖的,别提多舒服了。
“去年的时候,小夏姐妹还在时家,我记得可清楚了,那会子,我家和我嫂子家一起打饽饽,我嫂子那个人你们也知道,就喝了碗盐巴加开水,就算汤了,后来,还为了分饽饽,两家差点打起来了。”
现在说起来,都还有些可笑。
几人说了会子话,糯米蒸汽也上来了,厨房里暖洋洋的。
蒸汽一上来,便要赶紧把糯米抬下来,稍微放凉一些,让米没那么烫,然后过一遍冷水,沥干水分,又继续上锅蒸。
这样的过程要持续两次。
这样的过程,是为了让糯米彻底熟透。
平日里家里煮饭,都是把米放进水里面煮,煮到米饭软硬差不多了,再上锅蒸。
可是做糯米饽饽需要的米多,要是直接进锅里煮,把米香都煮掉了,而且受热不均匀,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用这样的办法。
宋小乔是三人里最有经验的,等米晾了一会儿,她试了一下手温,“好了,搬上去。”
三人这才合力把糯米饽饽抬了上去。
如此两次,最后一次上锅蒸的时候,便等糯米直接熟就可以了。
这会子,天也渐渐亮了起来。
家里的人陆陆续续起来。
“院子里都能闻见香味。”时小冬探进来一个脑袋,要了些热水去洗脸了。
吴秋意准备这簸箕,宋小乔在看着火,时小夏在切着红糖。
村子里的饽饽分为两种,一种放糖,想吃的时候切成块,放进去碗里面,上锅蒸,又软又甜,可以直接吃。
另外一种什么都不放,直接做出来,平时可以放汤里面,一样好吃。
不过村子里的人更爱吃甜的。
农忙的时候,吃上一口,力气也大,能干更多活。
“娘。”张春华也领着张小柱来了。
没过多久,糯米饭好了,这时候,要把糯米饭晾出来,等热气散散,水分下去一些,才可以接着做。
时小夏拿了几个碗,每个人盛了一碗糯米饭,又加了红糖进去,算是早饭。
宋小乔捏了两个饭团,里面裹上了红糖,给两个孩子一人一个,两人拿着饭团,奔奔跳跳的去玩了。
接下来,便要把糯米放进容器里,打成面团一样,然后上手捏成包子形状的样子,一个个整齐的摆好。
捏的过程耽误工夫,几人吃完,洗干净手,一起帮忙捏了。
很快,簸箕里整齐的饽饽,一个个白白嫩嫩的,格外好看。
“小夏姑娘。”
时小夏起身,开了门,却是不认识的人,有些奇怪,“你们找我?”
那家丁一笑,甚是礼貌,“小夏姑娘,我是温府的家丁,老爷和少爷让我来给你们送些东西,年节了,这是礼数。”
原来是温府的。
时小夏连忙开了门,让他进来。
家丁帮着把东西搬了进去,擦了把头上的汗水,“小夏姑娘,莫师傅说了,想要吃你做的菜,还有,这是少爷的信。”
时小夏接过去,“好,只不过要劳烦你等一会儿,今日村子里打饽饽,要趁热做好了。”
“你先忙着,之前我们村子里也做。”家丁笑着。
时小夏给他端了茶,又拿了刚做好的饽饽,这会子的饽饽最香最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