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结果的洛天宏,立即召集重臣入宫商量对策,随后传令各州,召集当地经验丰富的老农,还有传达司天监的预测。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准备对策,随后洛天宏还跟朝中重臣,大大夸奖了杜维一番,说他年纪轻轻就卓识不凡,还暗暗带了句宋清音。
今年若真的出现大干旱,这宋清音也算立了大功,到时候他论功行赏,宋清音就能光明正大的有了身份。
不过京城的旨意,传到各州府执行的结果就不一样了,徐思昭自然是立刻下令,各郡县在十日之内,必须调查清情况。
却有不少府尹,对此不屑一顾,甚至觉得杜维不过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甚至只知道读书的书呆子,还有人嘲讽他想立功想疯了。
不过皇上的旨意,他们还是得执行的,很快一封封奏折,就传回京城,有说当地正常的,也有说已经在准备修建蓄水池和堤坝的。
只不过其中真实性,只有各州府自己知道了,毕竟像徐思昭这种实干的,都得十来日才能传回奏折,那种四五日就回的,只怕是靠自己想的。
不过这些功夫下得深浅,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很快就得到验证了,除了开春下了几场大雨,越到夏季,降雨量就越少。
特别是谷雨时,居然一滴雨都没有,宋清音看着手中记录的天气,颇有些忧心忡忡,特别是拿出之前的记录,这降雨量简直是腰斩。
目前只能寄希望于,许大哥他们早已蓄满了水,接下来要下雨是难了啊。
果不其然,谷雨之后,再无一滴雨,湖水河水的深度,也在一日日降低,此时开始了人心惶惶。
“这不下雨,今年粮食产量就降低了,这可怎么办呢?”
不少家中富裕的人家,可是囤积粮食,宋清音见此情况,也赶紧派人,前往全国各个大的粮食产地看情况。
他们家是早已囤够了一年量的粮食,后院也修了三个大型蓄水池,又靠近湖泊,自己家中用水用粮,倒是不愁。
只是一旦出现粮食产量骤减甚至没有产量,本地的粮价必然飞涨,其他地方她管不了,但是本县还是得管管,所以她早早收购了一大批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那些粮食运来的时候,都是深夜静悄悄的,送到兮然阁和百物斋的后院,还有一些放到早已买好的仓库中。
她又让陶瓷厂老板,加急做出不少的竹盐,现在盐湖里的水量,也少了不少,制盐的速度都快了一些。
那些不放在心上的府尹、郡守、县令们,直到干旱后又出现暴雨蝗灾之后,才后知后觉的慌了,只是此时想要做什么,都已经来不及了。
城中已经出现饥荒,还有不少百姓哄抢粮食,奸商哄抬粮价,城中早已是大乱一片,他们想做些什么,已经来不及了。
更有甚至,已经出现瘟疫,由于连日饥饿,水灾的影响,瘟疫蔓延的速度很快,特别是有些县令郡守,为了隐瞒情况,拒不上报。
等到瘟疫彻底压不住,并且爆发开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没有办法控制情况了,到处都有人饿死病死,并且灾民为了活下来,已经到处流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