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代山上的猎物是归队里所有的,不过小东西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秋收前,姜枝儿和姜薇薇去了趟县里,带回来200斤的苞米面和自行车,不可避免的又是轰动一时。
200斤的苞米面是4个人的秋收口粮还好一些,可是自行车可就是大物件了。
全村都在传,岱焱给姜枝儿留了不少钱。
这件事上姜枝儿就很冤,她已经有一个月没联系上阿焱了,可也无从说理。
十天后,忙碌的秋收来了。
王婆婆给枝儿和薇薇编了两顶大草帽,巧妙的是草帽上用深色的麦秸编出来劳动光荣四个大字。
有这样帽子的只有村里的几个老人,那时候王婆婆还年轻,给供销社编帽子,村里人都喜欢,就有几人偷偷拿苞米和王婆婆换帽子。
后来,王婆婆岁数大了,眼睛不中用了,有人来换,王婆婆也没再编过。
如今王婆婆又给两个小丫头编了这草帽,可见有多喜欢她们。
枝儿和薇薇收到草帽都很喜欢,王婆婆也开心的笑了。
为了更好的开展秋收工作,大队长在秋收的头一天打开了村里的大喇叭。
大喇叭里连续喊了三次,“全员到晒谷场开会,会议内容:秋收动员大会”,这个会是每年都要开的。
乡亲们或站或坐的参加了这次会议,首先说了秋收的重要性,然后就是今年来了新人重新分组的事,顺便强调一下秋收流程和计分规定。
大队长知青分成了两组:一组:苗大树组长、张杰、李向东、孙峰、张红星和刘霞;二组:李武组长,李文、王继工、庞刚、刘恒、李雪和冯英。
姜枝和薇薇被分到了翠花奶奶这一组,翠花奶奶家劳动力多,可今年大儿媳妇怀孕,已经九个月了,家里人不放心,就留了13岁的大孙女李桃花在家照顾。
翠花奶奶家正好缺两人,虽然都是新手,怎么的也比家里的孕妇和半大的小女娃强,更主要的是这俩姑娘的性子好,平常干活也利索。
刘翠花就带着姜枝儿、姜薇薇、大儿子李富贵、大孙子李建刚一组,刘翠花老伴李大牛就带着老二李旺财一家子,正正好。
大队长一般喜欢以家庭为单位分,自家人肯定互相帮忙,只要干完了,就都给满工分,还能提高秋收的效率。
分完组,大队长就简单介绍了一下秋收的工作内容和计分规则。
秋收是从掰苞米开始的,每个人身上都挂着一个筐,一边掰一边收回框里。
够一筐就倒在地头上,村长赶着牛车从东头地收到西头地,每组的男同志帮忙装车,然后统一收到晒谷场,如此来回。
晒谷场会有村里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在那等,他们负责扒苞米皮,小苞米直接就把皮全扒了,随手就扔在晒谷场晾晒。
三天左右晾晒的差不多,可以拧玉米粒,然后需要村里的小媳妇用簸箕颠儿出那些糠禾比,力争做到颗粒入仓。
而大苞米是要留少量苞米皮的,方便捆扎在一起上架风干,上架的活就留了五个十岁左右的半大小子,也是三天左右,就可以拧苞米了,苞米粒再晾晒三天颠儿糠禾比然后入仓。
队里是有规定的,扒苞米皮、上架、拧玉米粒和颠儿糠禾比和,队里都给6公分。
地里的活,每个女同志一天要收一亩地,男同志要收1亩2分地,干够了就可以拿到10公分,少一分地就少一公分。
秋收的具体事项说完,会议结尾就是鼓励大家好好干,争取今年拿个先进大队,至此整个动员大会结束。
乡亲们都三三两两的回家,早早休息,备战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