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一根白发(2 / 2)

沈燕冰一咬牙,当即起身往院外走去,将将要推开门时,又止住脚步,旋身回了屋中。

何禾禾看得目瞪口呆,侍从官也摸不着头脑,两人一起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

何禾禾甚至还多了一丝恨铁不成钢的情绪。

他何禾禾头一次没有严格执行城主的命令,将找六部的任务吩咐给了其他人,而他自己则特意来寻找沈燕冰,将消息告诉给他。

何禾禾自认跟城主许多年,多少也了解城主的性格,他断定,但凡城主知道此事,一定咽不下这口气,哪怕不与螃蟹城作战,也绝对不会将沈夫人送去螃蟹城。

而这些天里,六部达成的共识却是与螃蟹城议和。

前些年,兵部和礼部就一直在准备选美。

可何禾禾都能看得出来,虽然表面上此事一直是兵部和礼部拿主意办事,但谁不知道要是没有其他四部的默许,这事情光靠兵部和礼部怎么做得成。

别的不说,就光说给选出的人的补偿费用,只要户部不点头,这事情就办不成,选美一事自然也就泡汤了。

因此,在与螃蟹城一事上,六部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六部的人一定会扭成一股绳,共同对抗城主。

而城主一定会据理力争。

何禾禾想得很美好,只要沈夫人能亲眼看到城主为他争取的样子,为他面对着六部不低头的样子,那么两人一定可以和好的。

嗯,在何禾禾的心里,这些年戚海棠之所以不见沈燕冰,都是因为两人在闹别扭。

至于为什么何禾禾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也很简单。

首先,何禾禾这些年来一直跟在戚海棠身边,比任何人与戚海棠的接触时间都要长。何禾禾可以确保戚海棠没有爱上任何其他人。

其次,何禾禾知道戚海棠与沈燕冰最后一次见面时,是不愉快的。尽管当时何禾禾没有跟着两人一起上屋顶,但他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一点,

至于为什么何禾禾急着想让两人和好,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除了出于与城主的关爱以及对城主夫人的同情,最主要的是何禾禾想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以及更灵活的上下班制度。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何禾禾之前的工作时间了。对于何禾禾来说,那简直是一段难以忘却的美好时光。

在城主“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前,在城主提出发展海棠城计划之前,何禾禾并不是城主唯一的侍从官,这很正常,正如老城主足足拥有二十位侍从官。

可不知从哪天起,城主但凡唤人,必定唤的是何禾禾的名字。

起初何禾禾觉得十分荣耀,但慢慢的他就愈发劳累了。本来城主如果和沈夫人或者苏夫人在一起的时候,何禾禾这个侍从官是可以休息的,因为两位夫人也有许多侍从官。可后来,城主竟然再也不去找两位夫人了。

何禾禾自然不知道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但他会抓紧每一次让他们和好的机会。

譬如现在!

多么好的机会啊!

何禾禾简直恨不得拽着沈燕冰就走,但沈燕冰好容易磨磨蹭蹭地从屋子里出来了,怎么又偏偏回去了!

何禾禾用眼神询问沈燕冰的侍从官,后者却一脸无辜地看着他。

何禾禾又在院子里乱转了两圈,正想着要不要闯进去时,沈燕冰就走了出来,跟没事人似的对何禾禾道,“走吧。”

“……”何禾禾能怎么样呢,只能加快了脚步,带着沈燕冰往城主办公室走。

好在,城主办公室中,正吵得热闹非凡。

何禾禾将沈燕冰带到后,就脚底抹油溜走了,笑话,他才不能待在这儿,万一被城主发现了怎么办。

沈燕冰没有急着进去,他站在屋子外略听了听,里面各部正在争论的的确是螃蟹城一事,他来得巧,现在正讨论到要不要将他这个城主夫人送出去的问题。

沈燕冰咬咬嘴唇,他并不为自己而焦急,只是……她会是什么态度呢?

沈燕冰又一次患得患失起来。

……

与此同时,在家修养的沈部长正催促着工匠抓紧研发。

其中一个工匠略停了停,就被沈部长抓住一顿批评。

工匠不服气,顶了一句,“慢工出细活儿,您懂不懂。”

沈部长立刻吹胡子瞪眼,“慢什么工,细什么活儿,我只知道,你们要是再研发不出来,我那孩子就要被逼着去螃蟹城了!”

工匠嘟囔着还想说什么,沈部长却在一旁慨然流泪,“是我的过啊,要是燕冰将图纸交给我的时候,我能再认真看一眼,一定会发现其中奥妙的,哪怕是去找老苏看看呢,他见得多,一定恨不得当场就研究生产。何至于到了今天,我才逼着你们在这儿研究。”

工匠有些不好意思,“我们一定加快速度,绝对不拖后腿。”

沈部长红着眼睛点头,“全靠你们了啊,只要你们能研制出来,海棠城就再不用怕螃蟹城了!到时候我一定亲自找城主,务必让你们不仅获得高收入,还要有鲜花和掌声,你们是海棠城的英雄!”

工匠们立刻与有荣焉,投入到紧张的研制过程中。

……

戚海棠跟沈雪兰探讨的差不多时,才侧耳一听,发现六部似乎没什么进展,还在讨论要不要议和,要不要送沈燕冰去螃蟹城。

戚海棠当时就有些愤怒,这都什么时候了,还在那儿争论这些无谓的事情。

戚海棠狠狠一拍桌子,又将一杯水直接泼到了支持议和的正说得唾沫星子乱飞的工部部长身上。

会议室瞬间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戚海棠举起了两根手指,冷冷道,“第一,准备作战计划。第二,”戚海棠用眼神扫视一周,“沈燕冰是海棠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