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二娘十分热心肠,将东禹县直接介绍了个遍。
“东面做茶坊酒楼生意的,客栈也不少,那边最出名的就是香满楼的桃花酿。
南面主做布庄啊铁铺什么的,家里有什么物件磕了碰了去那边准能找到修的匠人。
北面小吃多些,那边住的人多,有钱人也多些。
咱这西面就杂些了,县衙围了区域,各种没有店面的小摊小贩都在这里,哦对,这边也有卖菜的,不过品种少些,要买还是去东南口那边好。”
听着孙二娘的介绍,苏珮脑内形成了一个大概的市场图,她不着急去探情况,接着问道:
“书坊这些在哪个方向?”
孙二娘又看了看苏珮,眼中有疑惑,“县城里只有两家私塾一家书坊,私塾都在东面,书坊嘛在西北面,相隔还比较远,姑娘要去学堂还是去书坊?”
“劳您都告知一下,我父亲识得一些字,想在县城内寻个文差。”
这么一说,孙二娘便懂了,“私塾书坊的文差怕是不好找,年关将近,他们都要关门歇业了。”
顿了顿又问道,“你父亲可有功名在身?”
这一问,苏珮不好意思地垂首,“没有功名。”
“那这可难办了……”孙二娘摇摇头,“虽说咱们这地方小城小县,但他们的要求可不低,若没有任何功名在身,只怕你爹很难拿到推荐信。”
“推荐信?”苏珮眨眨眼,怎么又是这个东西?
她记得江羡淳想进国子监就需要推荐才可以。
“对呀,你不知道吗?这还是京城国子监那边流传下来的习惯,有功名便可证明实力,私塾聘用也放心些。”
孙二娘说得理所当然,苏珮沉默片刻后挑挑眉。
哦豁,看来让苏父去私塾当先生什么的不现实了。
他们一家流放至此,若要知道苏邴在京任过官职被贬,只怕没有人敢推荐吧。
她叹了口气,只好另寻他法了。
见苏珮有些失望,孙二娘拍了拍她的肩,安慰道,“姑娘,你也别失落,虽说做不了教书先生,但是你爹识字,找个账房先生的活计应当不难。”
闻言,苏珮的眼睛又亮了亮,对了,她怎么把账房给忘了。
她真的过糊涂了,光想着苏父做体面适合的工作,把目标放在了教书先生身上,怎么就忘了识字能做的事情还很多呢?
她忙向孙二娘道谢,“谢谢孙二娘,我知道了!”
孙二娘乐呵呵的,“知道就好,你一个小姑娘初来乍到也不容易,有事可以来找我,我就住在北边鸡鸣巷的胡同里,喊一声就行。”
说着,又问道,“对了,你说跟你爹走散了,要我帮你一起找找吗?”
“我跟爹说好了,要是走散了就去东门那边等着,谢谢您了!”
苏珮应了一声,这么热心的人不多见,可算明白为什么一个绣品的生意能这么好了,摊主广结善缘,生意能不好吗!
她想买块绣帕聊表谢意,又实在没钱,想着以后赚钱了再来照顾孙二娘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