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鉴定过了亲生的(1 / 2)

四爷怔了怔,听懂了她这句话里的意思。

不止是康熙要作选择,他们也要作选择。

只要还活着一天,算计都不会终止。

四爷缓缓地说:“你觉得呢?”

无双竖起两根手指,四爷点点头。

弘历是钮祜禄氏格格的孩子,身上流着的是满人的血。弘星则是年侧福晋生的,身上有一半儿是汉人血统——哪怕那是汉军旗,严格意义上来说仍然是汉人。不见弘星的名字是四爷起的,弘历却是康熙亲自赐的名吗?

而且弘星长大了,已经在学着写文章。虽然聪明,但毕竟有了自己的想法,与老爷子已经有了一些隔阂。相反弘历只是在家读书,处在死记硬背的阶段,还没进上书房,正是半懂不懂可以诱导的时候。

弘时就别提了,太小了,能聊的东西也不多。

更别提还有历史的惯性这一点,带弘历去是最稳的。

于是四爷提着他的二儿子,收拾收拾滚去了畅春园。

因着是见皇帝,他还是给弘历穿得比平时好。弘历自己长得也可爱,康熙一见他眼睛就亮了,与最开始见到那个小宝宝的时候一模一样,招招手叫他过来,又问读书没有,现在读的什么,背一首最喜欢的诗给玛法(满语:爷爷)听一听。

弘历确实会背。因为他小时候颇有一点口齿不清,无双就特意拿诗文这种押韵又琅琅上口的东西教他。

不过,想起以前选秀的时候那些宫里放着的给秀女们的读本,她选的教材是有清一代历代皇帝的诗选。

皇太极的,顺治的,还有康熙的。

为什么没有雍正的,是因为雍正本人表示他不是特别擅长写诗……还是换一个吧。

于是弘历就背了首诗。

非常巧,这首诗是康熙二十多岁的时候写的。

不至于像十多岁的时候一样幼稚,又确实还有着锐气与热血的年纪。

连四爷都惊了,康熙一看四爷那表情,就知道这事儿还真不是他提前准备好的。

康熙就和蔼地抱起弘历来问,说你最喜欢的是这首诗吗?为什么啊?

弘历点点他的小脑瓜,说因为这首诗写得好。

康熙被逗笑了,这话听起来真外行,便问为什么写得好?

弘历道,读起来好听,比其他诗好听。

这回康熙是真的笑了。他二十多岁的时候精力旺盛,写作技法也确实比之前要纯熟,那几年写的诗,格调韵律他自己也认为是上乘的。

至于后来的诗词,也不是说不如,只是人到中年,逐渐开始不拘那些被前人划定的框架,开始走出自己的人生。

再后来老年时的作品,许多已不是他自己写的了,因为精力跟不上,很多流传下去的诗作是他命侍从代作。所以皇帝身边的贴身记录员不但得记性好能保密,同样也得文采好,如张廷玉就经常奉命赋诗。

便偶有他亲自写的诗,也是感慨居多,如果弘历喜欢那些,康熙才真要觉得经历是被别人教来演戏给他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