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后方基地要出事(2 / 2)

所以都是宫里头诸妃收集自家孩子的需求,佟妃负责给丧母的那些孩子现编需求,外头宗室觉罗再另报宗人府,三下汇总成折,交给皇帝。二选时也是要照这个需求来制定最小过关人数的,不至于出现最后需求一百个姑娘,过二选的只有八十个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一般过二选人数都是最终需求数的一倍半左右,不致使终选的皇帝太费神。

刚刚给出去那一本就是今年大挑需求的终稿。这个终稿唯独没有皇帝本人的需求——没人能替皇帝制定需求。那本折子里,确实就没有一个适合的坑能把小年氏塞进去。

此外另有一桩,二选时要是有看着合意的秀女想给皇帝作个参考的,可以自己往御前递小纸条儿。这个倒不用过佟妃,而且能递这纸条的人也有限,就是负责二选的五大天王——佟妃本人并惠荣德宜四妃而已。

佟妃是不认为四妃会点名要这个难搞的小年氏的,大概率她就是终选被刷的命。不过等她回到家里会被年家怎么样,可就不好说了。

“年家被削了?”四贝勒府书房中,四阿哥皱眉,“我瞧他在湖广做的事一向并无错处,甚至能为人所不敢为之事,算得上一条汉子。且这次那知县确是亏空税赋,虽然年遐龄说完了皇上才叫人查出来,是民众交不上来而不是李锦贪墨了,但若是年遐龄先自己查完再报给皇上,未免又显得自专了。且压报不奏并非贤臣所为。”

他这说的是湖北的事。年遐龄上书检举手下一个小知县失职没把税银交上来,请皇帝将那知县革职。皇帝不知事情首尾,觉得年遐龄一向为人还可以,顺手准了。不料那知县是个声望极好的清官儿,圣旨一到,民众一看我们的好知县要被抹了,顿时全都不干了,集结起来抗议不让知县走。

这一抗议事情就大了,康熙立刻叫湖北总督调查情况,半个月就收到结果:收不上来不是知县把钱扣自己手里了,是民众交不动他又不愿逼迫于民众。一听说他要被免官,百姓砸锅卖铁的补交满了税,希望能让好知县再回来。

要说到这里其实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银子收齐了,百姓散伙了,皇帝明察秋毫,巡抚并无包庇,知县爱民如子。但是康熙不同意,他把总督和巡抚全降了一级留任,又把抗议的几个头头丢到了东北,最后把知县本人平调到了直隶——考虑到这就在北京边上,其实相当于小升一级。

四爷一向还算欣赏年遐龄,就觉得年遐龄虽然没有调查得很清楚就来找皇帝说小话,倒也是一种不隐瞒坏事的表现。

他的门客戴铎就坐在对面,闻言道:“爷有所不知,此事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那知县收不上税赋,不是他自身能力不足或贪墨,实在是百姓力所不能及。这种情况,他难道会不往上报原因吗?”

四爷心里一动:“你是指,年遐龄早就知道原因却还是把那知县参了?”

戴铎冷笑:“正是。他既也知原因,上奏之时为何不报?但凡他多写两句话,百姓不致围城。”这种事情要是发展成农民起义可就严重了,幸亏知县确实稳得住,没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但是圣旨要免官百姓不听,知县让大家别搞事大家就真的不搞事,把皇帝放在哪儿呢?

也就是结果很好,皇帝懒得去往深里想,高高拿起轻轻放下了事。“圣上也不算恼了年遐龄,不出一年,年家子弟就能收到补偿。”打你个巴掌赏你儿子块糖,谁不愿意呢?

四阿哥深呼吸。已经有好几次了,他看不懂皇阿玛的用意,回家被戴铎一点拨茅塞顿开。

他二十多岁了。离开宫中分府建牙,逐渐发现世界不再是他幼时以为的样子。人很复杂,人心也不再安定,太子的位置似乎岌岌可危。

他还不确定自己到底要什么,但本能地意识到如果什么都不做,结局一定会非常可怕。

四阿哥朝戴铎拱手:“谨受教。”

戴铎立刻站起来回了个更大的礼:“奴才不敢。能为主子效犬马之劳是奴才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