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那边传来接连不断的抽气声(2 / 2)

说罢,她和时应染从工具柜里拿出一个纸盒子,打开后,把一叠叠淡黄色的丝帛取了出来。

寂静了许久的话筒里突然发出声音:“丝帛?难道是唐博士自己做出的丝帛?”

贺知风被吓了一跳,摸了摸突突乱跳的胸口,“唉哟,您还在呢?”

“我当然在,你快说,这是不是唐博士亲自培育的桑蚕丝?”

“是的,幸好唐老师在中风前把这一批蚕丝做成了丝帛,不然今天还用不上。”贺知风一边回答,一边测量这些丝帛的厚度。

听到这话,话筒那边传来接连不断的抽气声。

可见围绕在电话跟前的,不止一两人。

贺知风却浑然不觉,一点也没有被他人“监视”的紧张感。

遇到腐蚀非常严重的帛书,要想修复它,就必须使用一些丝帛来弥补缺损。这种丝帛,通常要跟原本的材料相仿甚至相同。为此,唐千骐早早就开始培育桑蚕,亲自缫丝,手工织造丝帛。而且,他仿造的是汉代织造的工艺,使用的是单股丝,最后的成品才能达到纤薄的程度。

贺知风测量了一下它们厚度,发现它们与这块帛片所差无几,更为惊讶。

唐千骐在织造之前该是下了多大的功夫!

但新丝跟旧丝终归不同,就这么织补上去,会显得非常突兀,所以要先对它进行做旧。

“几号染色剂?”时应染问她。

贺知风翻开唐千骐的笔记,说道:“7号和10号,配伍比例是1:2!”

时应染立刻拿出这两种染色剂倒入玻璃两杯,用玻璃棒搅拌,随后按照唐千骐笔记上记载的方式进行稀释,随后才是把一片片丝帛放入其中,进行染色。

染好之后立刻进行烘干,它们就都变成了淡淡的褐色,古意十足。

神奇的是,这些丝帛的颜色看起来就跟脱水烘干后的帛片几乎一模一样。

“唐老师真是神了!”贺知风禁不住赞叹。

能把修复时的每一步都算的如此精准,她对唐千骐的敬仰之情简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做旧的怎么样?哎呀,你们赶紧拍照发过来啊!”话筒那边的专家一个个急的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

贺知风却是丝毫不着急,“稍等哈,等我忙完这一波,就帮你们拍照。”

时应染却按了按她的肩膀,“你继续,我来拍。”

不久之后,谢主任和专家团队都看到了丝帛做旧后的照片,脸上纷纷露出赞叹的神色。

“唐教授果然厉害!”

“没想到他教出来的助理还挺靠谱的。”

贺知风没理会他们的表扬,这时已经拿起剪刀开始裁剪烘干了的丝帛。

她打算先配补缺损最厉害的帛片,因为所需的丝帛面积大,反而更好裁剪形状。

一般的古籍配补,通常会使用粘连法。简单来说,就是把材料相同或近似的纸张用胶水或浆糊粘在缺损的位置,尽可能不留缝隙,不出现褶皱,使其平整。

但帛书比较特殊,底质并非纸张而是丝帛,这就使它的配补更加困难和麻烦,除了可以使用常用的粘连法之外,还可以使用“织补”的方式来配补。

织补手艺如果高超,自然能让成品看上去更加美观。但如果织补技术不行,那就会浪费材料和时间,说不定还会在缝补时造成帛书的损坏。

然而贺知风却从工具柜里取出了针线盒。

她的缝补手艺还是跟着奶奶学的,贺奶奶是典型的传统妇女,女工活儿十分优秀,尤其擅长缝补老式的衣物,旧时的旗袍、丝绸都不在话下,而且缝补之后令人看不到半点痕迹。

贺知风跟着她学会了不少针法,不管是丝绸还是绢帛,都是适用的。

当然,这一步唐千骐并未要求她去做,但笔记里却写有非常详细的织补方法,贺知风看过之后觉得自己是可以完成的。

她挑出一根单股丝来穿针,用眼睛计算每根蚕丝之间的缝隙。

贺知风把一块裁剪好的丝帛放置到合适的位置,当即开始织补,十几分钟后,让时应染上前来看。

时应染戴上手套抚摸接缝处,摸了半晌轻声道:“如果不是这个地方还缺少一些字迹的话,恐怕我看不出半点痕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