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是,董彻并没有生气。
因为杨昌说得是实话。
前些日子,朝中闹了一阵。
原因是,杨昌要和后金议和。
朝臣来了精神,指着杨昌鼻尖骂。
杨昌来了气性,要辞职,要走人。
董彻不得已当起和事佬。
下朝后,亲热拍拍杨昌肩膀,说些你好好干,不要使性子。
态度不可谓不和蔼了。
杨昌说攘外必先安内,说国家危如累卵,说那些武将只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不顾天下百姓死活。
董彻一边听,一边点头。
最后颇有感慨说了句:“爱卿,事不由你我。”
董彻是皇帝,可董彻没办法压倒所有大臣,来把议和这事办成。
杨昌还是提出建议:“召左良玉、吴生辉、黄兴等人紧急进京,由左良玉来做总指挥。”
董彻想了想,决心叫左良玉去守辽东。
叫唐灼领兵进京抗击后金。
原因是左良玉为人急躁,心高气傲。
相比之下,唐灼就好用许多。
诏令八百里加急到了辽东,整整一天没消息。
董彻奇怪,又追加几道诏令。
次日中午,众武将带领军队陆续到京,走在最后的是唐灼,他只带了四千兵。
一夜没合眼的董彻,将恐惧全撒在唐灼身上。
面对九五之尊的怒火,唐灼低头,一言不发。
“陛下,民乱难平矣。”唐灼只说这一句。
原来曹立成死后,他的对头,张昭,趁着没人和他抢地盘,摇起造反的大旗。
还没乐几天,就被围了。
董彻暗下密令给唐灼,要求务必将造反军队一网打尽。
将领左良玉、吴向辉、唐灼、杜明,带着全部身家性命,对民兵猛打猛追。
十余万民兵被打的如同过街老鼠,疲于奔命。
唐灼大为畅快,与心狠手辣,心思缜密的曹立成相比,张昭不足为惧。
当四位将领齐力将民兵围住,眼看就要剿灭时。
民兵玩起了花招——投降。
按唐灼的一贯风格,是不肯接受的。
但这十二万人,也不能全杀了了事。
张昭捧着民兵从裤腰带里扣出的银两,将各位将领贿赂了个遍,一个子都没送出去。
杜明的态度很明确:杀掉张昭及大小头目,剩下民兵不足为惧,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将领们都同意,军营中一派喜气洋洋氛围。
依奴儿也感受到了,问就是民兵剩余的首领也要被诛杀,民乱可平了。
依奴儿还没跟着高兴一天,夜间杜明回来,他步伐沉重,见到依奴儿,一把搂住她。
他后背紧绷,豹子般拱起后背。
“该死的后金军队!”杜明骂道。
杜明说,包围圈刚成,后金趁乱攻击京城。
董彻要抽调将领回京抗敌。
“只留下我和黄兴,共兵力不足七千,如何围住十二万人!”
“童清,我们数月筹划,白费了!全都白费了。”
杜明说着,咳嗽起来,他蛮不在乎抬手拭去唇边的血,眼熬得通红。
依奴儿只好安慰他:“没事的,会好的。”
说些无关痛痒的废话,依奴儿自己都觉得不足入耳。
果然次日,唐灼等人紧急赶往京城,包围圈出现巨大大缺口,张昭看准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