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父这边高兴,沈氏那边也没闲着。
她虽然知道这血参值钱,可却不知道居然会这么值钱,这些血参,在镇上的医馆里,足足卖了六十两银子。
这可是六十两银子啊,省吃俭用下,够用大半年的。
如今日子越过越好,沈氏也不抠门,先是买了些布,准备给家里的小姑娘们做新衣裳,然后又买了十斤猪肉,三十来斤肥肉,还有一些小物件,这才背着竹篓,带着秦小阮回家。
财不外露的道理,沈氏还是明白的,她可不想太张扬了。
这年头,农家里能吃得上粗粮就是不错的了,若是被人知道秦家有钱又有粮,只怕会招来祸端。
回去路过村口时,村里看见沈氏的人从镇上回来,还背着些东西,说话可热情了,一个劲儿的扯关系,想知道秦家是不是发财了,三天两头的往镇上跑。
好在沈氏机灵,四两拨千斤的含糊过去了,但这些事给沈氏提了个醒,回去可得把东西藏好了。
沈氏原本就收获满满的,回到家后一听秦屿的身体在好转,可给沈氏激动坏了。
一转头,沈氏便招呼着谢云溪几人,把竹篓里的肉和其他物件拿出来。
这家里没有油了,今日正好多了喜事,可以多做些好吃的,给家里还在长身体的几个孩子吃。
厨房里,谢云溪和秦小阮忙着处理沈氏买来的东西,至于沈氏,则回房刺绣去了。
自从谢云溪来了秦家,沈氏便很少自己做饭了,因为谢云溪心疼她,不让她干。日子久了,沈氏便也由着她去。
房内,沈氏绣着这次拿回来的花样:“老头子,这日子越过越好,今日得了这么些钱,我这心里咋有些不踏实呢?”
“你啊,就是想得太多了,这日子越过越好,才是常理啊。屿儿身子好转,家里慢慢富起来,儿媳妇又好,有什么不踏实的。”秦父拿着书,头也不抬的答道。
“也是,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沈氏想了想,确实是这个理,“不过咱们家突然发了财,可得注意些。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这年头会发生啥事,可说不准。”
秦父点头赞同:你说的对,是要注意。
思忖一会儿后,秦父才开口:“这样吧,这些日子得到的银子,留十几两放在外头,剩下的交由你保管,还放在老地方,这炕p;“好。”沈氏点头,继续道:“你这性子软,咱们家虽说不缺粮食了,可也不能外借。不是我铁石心肠,而是借出去的东西,有哪样还过?这日子是过出来,省出来的。”
秦父闻言沉默一会儿后,才道:“这样吧,咱家后院还有一个地窖,荒废好久了,多余的粮食就放在那里。平日那里也没什么人,掩饰一番就好了。”
“嗯嗯。”沈氏连连点头,“我也不是不讲理,若有人真的过不下去,揭不开锅了,帮一帮也没什么。但若是单纯想占便宜的,我可第一个不答应。”
“好。”秦父笑着说道,“咱家有了钱,可得好好规划规划,屿儿不能一辈子就这样呆在洞溪村。”
“这还用你说,他身子好了,咱们慢慢合计,让他考取功名才是正事。”沈氏笑眯眯地回答。
做了好些时候,沈氏看着手中做完的绣帕,欢喜极了。
伸了伸腰,沈氏去了厨房,看见谢云溪和秦小阮已经忙活得差不多了,猪油已经装了满满一大盆,油渣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