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知音难觅(一)(1 / 2)

盛世美人泪 欧阳冰艳 1815 字 2个月前

养心殿里暖暖的阳光透过窗棂上的方格子,一缕缕照射进来,大殿里所用的家具是一水的紫檀木制成的,龙头扶手的木椅做工精细,扶手上的两个龙首仿佛正在吐云吐雾一样。博山炉里焚着藏香,那香气浓烈,我不大喜欢,这是塞外独有的香,从前浴凰宫里常常点着,闻久了觉着头晕目眩。

养心殿远离后宫,这里十分清净,多宝格里放着无数的书籍,这样的氛围倒让我觉得心情自在舒适。

我柔声细语地道:“臣妾当日是打十里庄经过的,多罗将军的名号也有耳闻。当日因为赶路所以并未得见。”

皇帝问道:“这就对了,十里庄是江南去往塞外的必经之地,算算你们是该路过的,那里也属大金的管制,百姓生活怎样?”

心里正踌躇着,到底该不该对他提及十里庄的惨景呢?也许那是皇上授意的,一直以来剃发是皇族最在意的,在我看来不剃发便剃头的做法有些残酷,但是皇权的拥有者也许并不这样认为。所以只好三缄其口,捡着无关紧要的说些,大多是人情、事故的介绍。

皇帝似有不信,接着问道:“多罗福的人是出了名的刚勇之师,大金最初入关攻占十里庄的时候,也曾大举圈地剃发的制度。京城尚且不从者众多,而镇南将军驻地并没有阻碍,想必有些手段。”

这一听才知晓皇帝对多罗福的残酷做法并不知情,原本还在奇怪何以大金入关之初都没有大肆屠城,反而到了十里庄这样的偏僻之地有这样的惨案,原本以为是圣上授意,现在看原来只是那多罗福的胡作非为罢了。

数百人的性命,无数家庭的血泪,若我还只字不提实在愧对江南的父老亲里,便只好将亲眼所见的实情惨状一一告知,十里庄两面城墙上的数百颗头颅,无数的残躯,血流成河的城门口,以及战战兢兢地百姓,还有那嚣张的士兵。

听得轩辕天佑一语不发,阳关照着他乌黑缠着黄绦的辫子,我补充道:“那一幕若不是皇上问起臣妾实是不愿意提起的。只是想着皇上原本是宽厚仁德的明君,原想着废除旧制,以求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

然百姓并不得知皇上的恩德,只以为大金将士的暴行是源自皇上的意思,可谓是辜负了皇上的仁政。臣妾既知道外面的实情,便不能隐瞒皇上。”

啪嗒一声,皇帝手里的折扇掉落在地上,他痴痴地看着远方道:“数百颗人头悬于城门之上,朕统领八旗将士,战场上杀敌无数,自负的铁蹄踏平了无数敌人的城池,可如今他们所杀的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这些百姓原本该是我大金的子民啊。剃发势在必行,即便是不从者杀,也无需残忍至此,朕以为以仁德治天下能上行下效的,岂知到了br>轩辕天佑的嗓门提高了八度,我慌忙地跪倒:“臣妾失言了,惹皇上动气,求皇上息怒啊。往事已经发生了,也无法改变,只看今后就是,想必多罗将军也是为了大金的统治和皇上的龙颜,只是方法不当而已,但出发点也是好的。如今朝廷才入关几年,南边叛军还在异动,现如今正是用人之际,还求皇上看在多罗将军一家为国效力的份上不要动气了吧。”

他皱着眉头,紧紧闭着双目道:“也罢!你再对朕说说民间可有什么关于朕和朝廷的说法,好的坏的,但说无妨,朕恕你无罪。”

轩辕天佑是一个难得的明君,他迫切的希望得知自己在百姓心中的样子,因为他十分在意,由此可见他的善良与贤明。

在从塞外进京的路上多半听到的是怨声,原本万朝的百姓就对改朝换代充满了抵触感,加之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体之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到了大金便要剃发才行,且大金入关后将士烧杀抢掠,圈地霸田,百姓过得日子还不如前,许多人流离失所,丢了性命。

就连我也一度以为皇帝是个残暴恐怖的杀人恶魔。直到入宫后几番接触才慢慢改观了,可见皇帝也有无法左右的事情,那便是人心。

为了不让他感到过分挫败,五分真话五分假话,哄着他说了许多,听到赞扬他的地方便大感欣慰,还对我讲述起他的治国之道与伟大构想。

我虽然不懂政事,更不懂兵家之事,只不过他说的浅显,也能大致领悟。“朕第一步便是要围剿叛军,之后便要推行仁政,减少赋税,放宽逃人律,停止圈地。

往后还要恢复前朝的科举,让有志之士能够为国效率。打破满军的诸多优待,施行满汉一家。重视农耕,将满人的畜牧本领与汉人的农耕结合起来。接着便要平定塞外的纷争,让百姓过上太平盛世。为官者要清廉为国,为商者没有偷斤短两,世间再无穷凶极恶的贼人,家家夜不闭户。”

他无限憧憬地畅想着。接着又道:“朕还要以孝道治天下,让百姓都孝亲,老者可以有所依。人人都有恻隐之心,那么路上再无饿殍。”

“皇上的想法很好。”心里想着若达到这样的盛世恐怕轩辕天佑得到暮年了。天下再无贼人,路上没有冻死饿死的人,这样完美的幻想只存在于人们的理想世界里。

但有一点可见便是轩辕天佑心系百姓是明显的,他不止在意维系自己的皇权和大金的统治,更在意皇亲国戚的富贵享乐,他作为帝王,是想切切实实地造福子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