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王同知的秘密(2 / 2)

碧连走到一旁,拿出一个大包袱。

“这是让服装厂给你们做的厚衣裳,你拿回去,上面都写有名字,分下去穿。”宋攸宁对柱子说道。

柱子拿起包袱,从包袱皮一角露出一角毛皮。

“小姐,这是不是拿错了?”柱子问道。

“没有错,这些就是给你们做的”宋攸宁说道,“北方太冷,怕你们乍一到这里不适应,我让他们拿蚕丝絮了,给你们做的厚衣服,把毛皮穿到外头有些打眼,所以让他们拿毛皮做了内里,穿上暖和就成。”宋攸宁说道。

南方人到了北方,又不象前世一样,有暖气热炕,这北方的冬天对南方人来说,就太难熬了。

“多谢小姐,奴才代他们给小姐磕头了。”柱子扑通跪到地上,结结实实地磕了个响头。

“快起来,这是做什么?”宋攸宁让柱子起来,“只要好好做事,大家往后都能过上好日子,你下去吧。”

“现在已经过上好日子了。”柱子在心里嘟囔,恭敬地行了礼退下。

因为要往亲朋处送奶粉,宋攸宁今天出了门,想买些石林的特产一起送去。

宋攸宁回忆着前世记得的陕西榆林那块的特产——在她看来,这石林就是榆林一带。拼三鲜、榆林干炉、黑愣愣、子洲馃馅、绥德黑粉、榆林炸豆奶、沙盖菜,豆腐等,有些还没出现,多数又不能捎,她记得得还有陕西黄酒、还有红枣,具体是哪个县的红枣她记不清了,就是记着也找不到地方了,名字完全不同了。

前世她有一个朋友老家是佳县的,曾经给她送过陕西黄酒,说就是用她们佳县的糜子做的,为此宋攸宁还特意去百度了佳县糜子。

糜子黍的一个变种。杆上有毛,穗散而聚,子实而不粘。在陕北“糜”念i。糜子有软糜子与硬糜子之分。软糜子碾下的米称软米,著名的陕北米酒即用此米做成。软米压成面即可做糕,在陕北做炸糕、枣糕均用此面。硬糜子碾成米,称之为黄米。农民日常生活中,主要以食黄米为主,黄米馍馍也是此米做成。民谣中有“黄米干饭熬酸菜,人人见了人人爱”的说法。其实这黄米也就是前世吃的小米。

宋攸宁用这儿的小米煮过粥,有一种清香味,确实比别的地方的好吃。

她今天准备买些小米、红枣回去。东西不论贵贱,也算是石林的特产,是自己的一番心意。